石屋 -
明,王琏
凿石甃圜庵,结构因岩谷。
危梁琢坚珉,湿楚裁寒玉。
梵相终无坏,明灯自相续。
掘断青山根,白云常在屋。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精致的山间庵堂,及其周围的环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赞颂了自然的美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首句“凿石甃圜庵,结构因岩谷。”描述了庵堂的建造过程,以及它的地理位置。诗人用“凿石”和“甃”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人们艰苦劳作,开采石头并用于建造庵堂的情景。而“因岩谷”则表明了庵堂是依山势而建,顺应自然的地形。
接下来,“危梁琢坚珉,湿楚裁寒玉。”进一步描绘了庵堂的构造和用料。坚硬的石料被雕琢成桥梁,湿润的竹子被剪裁成屋顶。这里,诗人以“危梁”和“湿楚”形象地表现了桥梁的高耸和竹子的湿润,使人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清新气息。
然后,“梵相终无坏,明灯自相续。”诗人借助“梵相”和“明灯”这两个佛教意象,表达了庵堂的神圣和宁静。梵相无坏,明灯长明,象征着庵堂的永恒和宁静,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最后,“掘断青山根,白云常在屋。”诗人以“掘断青山根”形象地展现了庵堂与青山的紧密相依,而“白云常在屋”则表达了庵堂所处的高远位置,以及环境的清幽。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精致的山间庵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景。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