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 - 唐,武元衡

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
这首诗《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是一首描绘禅意和表达对自由追求的诗。 首先,诗的开头“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表达了一种静谧、内向的氛围,一间空屋子常常掩着,可能暗示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是安静的,他在探索心灵深处,寻求“悟空”的境界,即领悟无我、无执着的境界。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描绘了禅院雨后的场景,仿佛庭院如同清净的莲界,各种莲花盛开,象征着自由和无拘无束。这里用“万花”来形容“莲界”,更加强调了自由和无拘束的主题。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描述了时间的流逝,美好的季节正在逝去,但人天(指众生)在此聚会,共同追求真理,表达了众生平等,皆可追求真理的理念。 最后,“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束缚,走出困境。这里的“樊笼”象征着世俗的束缚和枷锁,诗人希望通过“方便理”来找到解脱之路。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禅院雨后的场景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解脱的渴望。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使得诗的意境深远,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