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二首 -
明,郑梴
孤斋悄无人,绛烛夜吐芒。
羽虫忽飞来,投火欲自戕。
知为明所误,曷不务韬光?
子封愿封留,淮阴喻弓藏。
法戒既昭然,昧者何茫茫?
高山有白石,行当煮为粮。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深意的诗。诗人通过孤斋、绛烛、羽虫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寂静、神秘的氛围,引导读者进入思考的境界。
诗中的羽虫投火自戕,象征着一些人在追求光明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过于急切或盲目而受到伤害。诗人通过这一现象,提醒人们要明智地认识光明与黑暗的关系,不要盲目跟风,要学会保护自己。
接着,诗人通过子封和淮阴的典故,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子封愿封留,意味着有些人选择隐退或保持沉默,以避免受到伤害;而淮阴喻弓藏,则暗示有些人会选择隐藏自己的才华或锋芒,以待时机。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诗歌更具有深度和文化内涵。
在法戒昭然的部分,诗人强调了人们应该明白事物的规律和道理,不要盲目行事。而昧者何茫茫一句,则表达了对于那些无知、盲目的人们的感慨。
最后,诗人通过高山白石的意象,表达了自己追求高洁、清白的品格和境界。同时,煮石为粮的比喻,也暗示了诗人追求精神食粮,而非物质享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光明与黑暗、隐退与进取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