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何处所 -
宋,苏庠
何处所。
门外冷云堆浦。
竹里江梅寒未吐。
茅屋疏疏雨。
谁遣愁来如许。
小立野塘官渡。
手种凌霄今在否。
柳浪迷烟渚。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一幅寒江雨雪图。江天之间,到处是一片“冷”意。这是以“冷”为烘托,显出情人的情感热烈,更是以“冷”来突出一种孤寂凄冷的环境气氛,形象地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凄苦。“竹里江梅寒未吐”,这是进一步用寒梅来衬托环境的冷。梅花绽开,正是春暖花开之时,而这里却说“寒未吐”,则江天雨雪,梅花自然也就不肯轻易吐蕊了。这样写,正是为了下文“何处所”的提问作铺垫。
“茅屋疏疏雨”,是上文“冷”字、“寒”字的进一步补充说明。“茅屋疏疏”,是形容其简陋,而“疏疏”二字又时作一顿,似有无奈的意思。“谁遣愁来如许”,这是发问。意思是:这样的寒冬,这样的茅屋,本来是很苦的,再加上这么多的愁绪,不是要愁上加愁吗?这就逼出了结尾数句:他冒着风雨雪迎着暮色到郊野的小塘边去探望亲人,那里是他亲手种下的凌霄花,而今是否还在呢?可是野外有沙沙的雨声和濛濛的烟水,迷蒙的柳林把沙洲上的小洲遮盖得严严实实。凌霄花在哪里?真是叫人看不真切!这一结尾,情景交融,在写景中含蓄地表达了人物的心情。
这首词的景物描写是十分恰切的。词人以“冷”字统摄全篇,不仅写出了时节之冷而且烘托出一种孤寂凄冷的环境气氛;又写了梅雨、江雪、茅屋、凌霄等意象,不但衬托出诗人的闲淡、孤寂的心情,而且透露出一种高洁的志趣。凌霄花是题目的关目之处,它不但象征着主人公的高洁操守,而且表现出一种依附而不攀附的品格。全词笔调明秀而清新,写景抒情皆颇具情韵。尤其是结尾之妙境,更是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