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作 -
唐,沈千运
栖隐非别事,所愿离风尘。
不辞城邑游,礼乐拘束人。
迩来归山林,庶事皆吾身。
何者为形骸,谁是智与仁。
寂寞了闲事,而后知天真。
咳唾矜崇华,迂俯相屈伸。
如何巢与由,天子不知臣。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名利的淡漠。诗中描述了诗人宁愿远离风尘,归隐山林,也不愿受礼乐的拘束和城市生活的喧嚣。他向往那份远离尘世的清静和自由,也讽刺了那些在繁华中矫揉造作的人,表达了对真实天性的追求。
“栖隐非别事,所愿离风尘”,诗人在开篇即点明了主题,栖隐并非别的事务,而只是所愿远离尘世的愿望。这是一种超脱于世俗追求,寻求内心清净的态度。
“不辞城邑游,礼乐拘束人”,诗人虽不排斥城市生活,但他对礼乐的拘束却表示不满,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反感。
“迩来归山林,庶事皆吾身”,诗人最近才真正回归山林,享受那份清静和自由。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何者为形骸,谁是智与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形骸的看法,他认为形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拥有真实的天性和智慧。诗人以此反问,表达了对智与仁的追求,以及对形骸的淡漠。
“寂寞了闲事,而后知天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清静和自由的向往,只有在寂寞的闲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天真的乐趣。
“咳唾矜崇华,迂俯相屈伸。如何巢与由,天子不知臣”,最后两句诗是对那些矫揉造作、虚伪屈伸的人的讽刺。诗人以巢和由为榜样,表达了对自由和真实的追求,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在繁华中失去自我、不知臣服于自己内心的人。
整首诗以隐逸为主题,通过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真性的追求,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象,诗人赋予了这首诗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情感表达。同时,诗中也运用了对比、反问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具有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