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赋得玉钩斜(在扬州。炀帝葬宫人处) -
明,张
右屯将军猛如虎,十二离宫罢歌舞。
宫中佳丽三千人,半作玉钩斜上土。
秋风萧萧秋雨寒,翠襦零落金钿残。
岂知后来好事者,重构华亭宿草间。
亭前往来车马集,鱼龙烂熳无人识。
闲街屈律玉环分,香径萦纡宝钗出。
游人歌舞暮不归,青山落日争光辉。
香魂夜夜无归处,化作鸳鸯陌上飞。
只今往事皆沉没,空见原头土花碧。
耕夫拾得凤凰钗,恐是萧娘在时物。
野棠花开春日西,胡蝶双飞莺乱啼。
道傍芳草年年合,长与行人送马蹄。
这首诗以如椽大笔描绘了一幅华丽奢侈的宫廷生活图景,然后在满眼荒凉中发掘出无数寂寞芳魂,发出惊心的悲歌。尽管整体基调比较消极,弥漫着浓厚的哀怨和伤感情绪,然而细读之,还是可以看出其中隐含着某种反思批判的意味。
首先,诗中描绘了右屯将军的威猛形象,以及十二离宫的繁华歌舞。这似乎在暗示宫廷生活的威严和奢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沉寂和落寞的气氛。接着,诗中提到了宫中佳丽三千人,但她们最终都埋骨荒野,化为土灰。“玉钩斜上土”这一句让人联想到古时的“昭君出塞”,也是以玉为葬,掩埋了无数的红颜。这种以华丽的开头揭示悲剧的结尾的手法,颇具讽刺意味。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风的萧瑟、秋雨的寒意,以及凋零的翠襦、金钿的残痕。这些细节描绘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使人感到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而“好事者”的重构华亭,虽然象征着一种表面的恢复或复苏,但“宿草间”却透露出其中的空虚和寂寞。诗中的“玉环分”、“宝钗出”等细节描绘出宫廷中权力更迭、人事变换的瞬间,与昔日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从宫廷的奢华落笔,转而描绘其背后的苍凉与孤寂,最终又回归到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主题。在色彩上,诗中的“碧”字形容原头的土花,表现出一种凄清苍凉的气氛;而“土”的颜色也暗示着宫女的埋骨之地。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以细腻的描绘和对比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宫廷生活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最后,“耕夫拾得凤凰钗”这一句再次引发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那些曾经是皇家贵重的首饰,如今却被普通人拾得,这不仅暗示了权力的更迭和无常,也表达了对普通人无法摆脱历史命运的同情。
整首诗在描绘荒凉之余,透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命运的关怀。尽管诗中弥漫着哀怨和伤感情绪,但其中也蕴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