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中答喻军事问客情 - 唐,善生

一自游他国,相逢少故人。
纵然为客乐,争似在家贫。
畜恨霜侵鬓,搜诗病入神。
若非怜片善,谁肯问风尘。
这首诗以直抒胸臆为基本表达方式,以质朴明朗为主要风格追求,充分体现了孟郊诗歌创作的这一特色。 首联“一自游他国,相逢少故人。”诗人自从离开了熟悉的故国,在异地他乡游赏他国,以前的朋友、熟人大多疏远淡忘了,见面时很少能碰到几个老朋友。淡淡两句诗,概括出诗人的漂泊之苦。这种刻骨铭心的孤寂之感,使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深沉的喟叹。 颔联“纵然为客乐,争似在家贫。”诗人尽管在异地他乡纵声畅饮,寻欢作乐,但快乐毕竟有限。一想到还不如在故居时那种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贫寒生活,诗人慨然认为:还是离家好,有家苦啊!在家贫,却胜于客乡乐。这里采用了反跌的手法,先抑后扬,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有了这种感情上的跌宕变化,就使后两句更显对比鲜明,更能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颈联“蓄恨霜侵鬓,搜诗病入神。”在前两句的铺垫上,这两句顺势而出,概括了诗人的生活感受。恨,积压在心头已久,一直郁结到两鬓如霜。搜集诗句全神贯注,积劳成疾。这两句对仗工整,且用韵讲究。“鬓”与“神”是互文见义。“霜侵鬓”与“病入神”相映成趣,敏捷的心灵从“鬓霜”和“入神”的意象中得到了启迪:要知人知事,识骨识肉,明境悟情,这就比单纯描写情态的描写更有深度和力度。这种情景交融、神理交融的高妙造诣正是出自诗人的长期的生活积蓄和深沉的心灵感悟。 尾联“若非怜片善,谁肯问风尘。”前两句说明因为诗名早著于淮楚之地,不少人为谋生也常常向我发诗求和,询问有关事宜。正因为有人在诗中夸赞我某句写得好之类的事情偶尔给予关注、赠诗,给漂泊于他乡的诗人带来了某种温暖的感觉。“谁肯问风尘”,说在读书人不多的淮楚之地读书人更不屑与我往来。这表面上是自谦之辞,实际上是诗人对当时社会不重视读书人表示不满之意。 这首诗语言质朴明快、流畅自然;不用典故,不事藻绘,纯然本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与其诗歌创作的另一特色——本色自然、长于白描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特色更明显地表现在构思上:情感真挚而深沉,波澜起伏而又自然真切;以直抒胸臆为基本表达方式;以质朴明朗为主要风格追求;以平淡清远为审美理想。这种种特点体现了孟郊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