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赋玉簪 -
元,王庭筠
秋萧索。
灯火新凉帘幕。
翠被不禁临晓薄。
南楼闻画角。
想见玉壶冰萼。
一夜西风开却。
梦觉乌啼残月落。
幽香无处著。
愦?闲蝗?梢皇祝*据元吴师道敬乡录卷一云,此乃宋俞紫芝诉衷情词,当为王庭筠所书,并非其自作。
全金诗误作王词,辽海丛书辑黄华集,*这首词抒写了秋夜寒侵、怀人念远、孤寂落寞的情怀。
上片写秋夜寒侵,怀人念远。起首三句写秋夜寂静,新凉袭人,不免勾起人的倦意。翠被,是绿色的绸被,即玉色绸被,这里指被子。不禁,是不由得之意。薄,一作薄薄,意同。临晓,一作临晓觉,指将晓。玉壶,喻指美好的事物。冰萼,指冰样的荷花花瓣,借以衬托其洁白美丽。词人一早醒来,就不由得感到身上有些寒冷,料想是因为夜晚的秋风吹得有些凉意了。于是他走到窗前,推开帘幕,抬头看到外面天上的圆月已经落下。此时,他忽然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画角声,这使他想起自己心爱的人夜里该在思念自己。他想象着远方的她正像那玉壶冰般的荷花一样清纯、美丽、可爱。
下片写孤寂落寞之感。过片二句写一夜过去后,词人从梦中醒来,窗外已是一片黎明的景象。此时他忽然感到一种孤寂感。“幽香无处著”,句中的幽香指梅花的清香,它似乎已消逝了,不知飘到何处去了。“幽”字在这里下得十分传神,它把梅花耐寒、抗寒的高洁品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这首词虚实相生,言在此而意在彼,语尽而意不尽。上片首句的“秋萧索”既是环境描写,又烘托出词人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这首词在艺术上之所以达到“幽韵”境界的重要原因。同时,“新凉”与“秋萧索”为互文,因有“新凉”方更“秋萧索”。一“觉”一“梦”,一表日间所见之景,一表夜来所闻之声。二者相兼,而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结句“何处寻”,照应上句“幽香无处著”,同时也是词人埋藏心底的浩叹之语。词之上片景中含情,下片情中出景,情景交融,透露了作者孤寂的心境。
至于吴师道所录的“此乃宋俞紫芝诉衷情一词”,不过是一个记录或引述者的话而已,并不见得有多少意义。如果根据这个录文来看这首词的话,则更可以证实这首词乃是真实的词家手笔。黄氏之说看似有理,实际并没有什么依据。一首好词的发现和认可本来就很不容易,更何况对非公认的好词的指认呢!至于全金诗辑黄华集之说也不足为据。因为古人的文集或词集一经刊行问世之后一般说来是不轻易改动的。除非发现新的史料或证据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才进行修改。如果没有这样的依据而进行改动往往会导致失误或贻误后人。这首词在意境的营造和表达上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