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焦山 -
宋,晁公武
江势东倾剧建瓴,中流岩壑隐禅扃。
游僧谁渡降龙钵,过客争摸瘗鹤铭。
修竹捎云凌北固,桃花吹浪涨南溟。
上人劝赋斯山境,乞与微吟勒翠屏。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是作者乘船游览江城时所写。全诗分为三大部分:首四句为第一大部分,是江行写景,领起全篇。中间六句为第二大部分,写所见游寺人众。最后四句为第三大部分,是游览归舟后的记游诗情,重在颂佛祈赏。此诗由景及意,景与意之间有巨大的落差,由此产生强烈的艺术张力,令人品味。
首联“江势东倾剧建瓴,中流岩壑隐禅扃”,生动描绘了长江的气势和中流的景色。“东倾剧建瓴”用“建瓴”这一典故比喻江水高峻,“中流岩壑隐禅扃”用“禅扃”来指代山寺。“中流岩壑”正是作者船游的立足点,也正是在这个立足点上展现出作者的视野和视线,面对险峻的山川景观,山与寺紧密联系,深蕴禅机的世外桃源呼之欲出。
颔联“游僧谁渡降龙钵,过客争摸瘗鹤铭”,诗人把目光投向了江面的游船上和过往的游客。“游僧”和“过客”的“谁渡”和“争摸”,既写出他们对此物此景的渴慕和仰慕,也暗示了他们不能或不敢渡过龙钵、触摸瘗鹤铭的遗憾。
颈联“修竹捎云凌北固,桃花吹浪涨南溟”,笔触由实景转向虚景,即由船中见闻的实景转向想象中的景象。“修竹捎云”和“桃花吹浪”各有所指,前者暗用西晋孙登吹箫乘风而去的故事,表现竹林的高洁;后者则以桃花象征佛法,寓意佛法的传播。这两句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写了两座山峰的美景,实际上寄寓了作者内心的崇仰、渴慕和企及之情。
尾联“上人劝赋斯山境,乞与微吟勒翠屏”,回到本题,写在船中和尚劝自己为江山的景色吟诗作赋,并建议把自己的吟咏刻在眼前的山景上,以此赞美大好河山。整首诗以首联的江行见闻为引子,逐渐将诗境推向深入;又在深入的过程中螺旋式地回环照应,以丰富细腻的描摹将意境逐步推向开阔高远。从多方面描摹刻画富有张力的佛家禅境世界,并赋予其间流转飞动的形象色彩。将意、情、景熔铸为一,既有理趣,又有画意;即小见大,即实求虚。
此诗语言平易晓畅,风格清新洒脱。诗人善于以古为新用,“降龙钵”和“瘗鹤铭”典出《庄子》、《搜神记》,在诗中运用得十分贴切自然。又以“建瓴”形容江流倾泻之状,以“禅扃”代指山寺,都收到了形象生动、新颖贴切的艺术效果。全诗在结构上张弛有度,纡徐有致,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