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途中遭非语 -
唐,员半千
赵有两毛遂,鲁闻二曾参。
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
冠冕无丑士,贿赂成知己。
名利我所无,清浊谁见理。
敝服空逢春,缓带不著身。
出游非怀璧,何忧乎忌人。
正须自保爱,振衣出世尘。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首联“赵有两毛遂,鲁闻二曾参”,通过引用两个历史人物来表达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失望。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勇猛果敢的人物,曾参则是孔门弟子,以孝行著称。然而,在诗人的眼中,这些名人事迹已经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共鸣,甚至会让慈母感到困惑。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无奈和失望。
颔联“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进一步强调了世道人心的不明智。即使是慈母,也无法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更何况是普通的行路人。这种表达暗示了诗人对普通人的劝诫:不要被世道人心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颈联“冠冕无丑士,贿赂成知己”,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在诗人看来,不论身份地位,只要有财有势,就可以得到他人的恭维和贿赂,甚至可以成为知己。这种描述揭示了社会上权钱交易、虚情假意的普遍现象,令人痛心。
尾联“出游非怀璧,何忧乎忌人”,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和对自我保护的信心。诗人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像游历一样,不带珍宝,无需担心他人的忌恨和陷害。这种表述展示了诗人对清廉自守的坚持和对自我保护的信心。
整首诗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对比现实和理想、表达批判和自我保护的信心,展示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不满和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