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一个兰舟 - 宋,汪元量

一个兰舟,双桂桨、顺流东去。
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
渔火已归鸿雁汊,棹歌更在鸳鸯浦。
渐夜深、芦叶冷飕飕,临平路。


吹铁笛,鸣金鼓。
丝玉脍,倾香醑。
且浩歌痛饮,藕花深处。
秋水长天迷远望,晓风残月空凝伫。
问人间、今夕是何年,清如许。
这首词以空灵洒脱之笔,抒发了作者在秋夜乘舟漫游时的人生感受。 上片以清朗的秋夜为背景,描绘一幅空灵的秋江夜景。起句“一个兰舟,双桂桨、顺流东去”,以兰舟双桨顺流而下,起笔便显得潇洒自然,同时又点明了乘舟漫游的主题。“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就水之晶莹,波光闪烁,来表现秋夜漫游时的心清自然开朗。“渔火已归鸿雁汊,棹歌更在鸳鸯浦。”两句对仗工整,且写来自然流畅。“渔火”承上,“棹歌”启下,章法井然。这两句描绘出秋夜渔人乘舟归家、水边宿鸟静听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宁谧的秋江夜景。“渐夜深、芦叶冷飕飕,临平路。”临平山在杭州市东北,去城约十余里,有芦苇丛生处。“芦叶冷飕飕”一语双关,既写秋风瑟瑟人先觉,又写芦叶有声声入耳。两句写临平路上秋夜乘舟东去的一路所感,情景交融,语简意丰。 下片由景及情,抒发作者在秋夜乘舟漫游时的感悟和心情。“吹铁笛,鸣金鼓。丝玉脍,倾香醑。”一联对仗精工,音调铿锵。“吹铁笛”三句,叙语转为抒语。此处的笛声、鼓声是用来表达作者激越豪荡的心情的。而丝玉脍,是鲈鱼的雅称,用它来作为品尝佳美的食物的代称。它和“倾香醑”一样,都是用来象征美酒佳肴。这里可理解为作者秋夜漫游时的行乐活动,也可理解为作者对生活的高扬态度。总之,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浑厚。结尾“且浩歌痛饮,藕花深处。”两句也是一韵承转,写词人于秋夜美景之中纵情高歌的美妙场景。“藕花深处”,既指自然景色又指作者心境两方面的情感。“藕花深处”是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依托和象征。词人痛饮、浩歌的根源在于心底。结尾“秋水长天迷远望,晓风残月空凝伫。”两句写景兼写情,是上两联感情升华后所达到的高潮。这里秋水长天、晓风残月的迷离景色与词人远望、凝伫的形象高度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达到了极致。“问人间、今夕是何年,清如许?”最后一句点明题旨,发出由衷的赞叹。这几句表现出作者胸襟的超脱和旷达。 此词以空灵清旷为基调,寄寓着词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激越情感。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浑厚,颇值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