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山亭侍宴 - 唐,张昌宗

淮南有小山,嬴女隐其间。
折桂芙蓉浦,吹箫明月湾。
扇掩将雏曲,钗承堕马鬟。
欢情本无限,莫掩洛城关。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淮南子小山篇里提到过的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是秦皇的淑女们隐居过的地方。这里,诗人以它为背景,用浓丽的辞章,描绘出一幅令人陶醉的春色图。 “折桂芙蓉浦,吹箫明月湾。”芙蓉,即荷花。折桂,是希望攀折到最高的一枝桂树。这里以“折桂”起句,说明所向往的是仙界。芙蓉浦,指荷塘边。从“吹箫”二字看来,此女子也会箫艺。“明月湾”,可能就是海陵三女子的所在,也许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地方。“扇掩将雏曲”两句写此女子之明丽多姿。她手中常拿着一把扇子掩住口角而学唱的歌曲(因为女子所唱的曲子有异于一般的歌曲),这是正描绘出一个妙龄女子的形象特征。“扇掩”,一女子含羞之态生出;“将雏曲”,唱着儿歌的情景,写出她爱娇之态;“钗承堕马鬟”,她斜插着坠马髻上的金钗,表现出她风姿绰约的神态。 “欢情本无限”二句,写此女子的容色倾城,引得众多的青年男子前来求爱。洛城关,即洛阳城门。此处以洛阳城门之关闭,形象地表现出了欢情的热烈与奔涌。“莫掩”与“本无限”相呼应,表明了男子的追求没有绝期。“洛城”点明女子所居之地,“关”与“湾”呼应,说明了歌咏之所指的方向何处,进一步描绘了一派欢乐的春日景色。 全诗文采飞扬,且委婉缠绵,清雅明丽。诗中借助于“扇掩”、“将雏”、“钗承”等富有动感的词语以及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花月丛中,耳目为之一新。 此诗为乐府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它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想象和夸张,把现实与理想、自然与理想融为一体。它把小山描绘得如此美妙神奇,使读者仿佛看到一幅古代的“洛神”图。同时它又具有浓郁的民歌气息,在艺术上颇具特色。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流畅明快。它的韵律优美,节奏自然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产生丰富的美的联想。 这首诗的主题为歌咏仙女的美丽多情,倾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民歌对“风流”意识的宣传、对美的追求的热烈情感。同时期其他的民歌也有许多是对此的继承与发展。但此诗为当时女性呼不平的意识显露出了一些端倪,可以说为以后民歌这一类主题的发展埋下了一些伏笔。这首诗清新婉丽,自有一种风格之美。所以王夫之说此诗是“笔笔丽人”(《唐诗评选》)是不无道理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