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晒蓑台 - 宋,程以南

晒蓑台子上,载酒共跻攀。
竟日何妨醉,看云终是閒。
千丝平岸柳,一发别州山。
颇亦关乡念,春深未得閒。
这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七言古诗。这首诗写得情景交融,情因景显,景衬情浓,韵味无穷。诗人通过对家乡风物的描绘,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首联写登晒蓑台之始,置身台上最高处,邀同友人痛痛快地游乐于“上”,四处走走,喝上几杯酒,兴致勃勃地攀登到极顶。这一方面交代了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点明这次活动的主题——游山玩水,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这种游玩的喜爱之情。“载酒”一句中的“共跻攀”有深意。因为这“酒”并非闲来无事喝的消遣之物,而是用来“共跻攀”助兴的工具,所以后一句的“何妨醉”就显得很自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而“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颔联紧承首联,“竟日何妨醉”,说“竟日醉”不足为奇,而“看云终是闲”,则别有意蕴。这里说是“看云”,实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游目骋怀。在自然风光面前,诗人全然陶醉了,任凭时间在游赏中悄悄逝去。这里一个“终”字,说明看云赏景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颈联写景,正是早春时节。柳条刚刚返青,在和煦的春风中轻摇慢摆,好似一束束的细丝拂在岸边;而那依山而长的春草,才抽出嫩芽,不久就会绿满山冈。诗人用“千丝”和“一发”两个比喻来形容新生的草和柳条,既贴切生动,又富有情趣。“州山”指故乡的山,“别州山”是说诗人离开了故乡。“别州山”这一层意思,从字面上看是十分显眼的,但诗人却把它含蓄地包含在前四句之中。 尾联回应次句的“共跻攀”,点明时令是暮春,“颇亦关乡念”,一“关”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春深未得闲”一语双关。从结构上来说,它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用;从内涵上来说,它表明了诗人在绿意盎然、繁花争春的清丽春日里仍然思念着遥远的家乡。 此诗虽是拟古乐府之作,但语言清新活泼,富有民歌风味。诗的意境清丽悠远,是作者山水诗中的佳品。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以景衬情,融情于景。诗人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把浓郁的乡思倾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全诗以登晒蓑台这一具体活动为纽带,把各个写景句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象征故乡山水的清丽风光,又有融于自然的思乡感情。可谓情景交融,妙合无垠。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这首诗又不同于一般的五七言绝句小诗风味的山水诗,它在五七言之间采取拗句的形式:押平韵时每句中平、仄相间;押仄韵时每句中平、平相间;这样错落成文,读起来别有情致。这首诗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无穷。诗人通过对家乡风物的描绘,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总之,《晒蓑台》是一首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