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杂咏(三首) -
明,张邦奇
满目悲生事,玄阴梗夕晖。
对村灯焰冷,穿幄笛声微。
改火仍逋旧,饥年半习非。
枉教啼络纬,勤织也无衣。
这首诗通过对农村凄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首联“满目悲生事,玄阴梗夕晖”,诗人以沉重的笔调描绘了凄凉的景象:放眼望去,一片悲凉的劳作场景,农民们辛勤耕作,但收获却不能满足生活所需。夕阳西下,天色渐暗,但黑暗中仍能感受到一股压抑的气息,仿佛是阴暗的天空阻碍了夕晖的照耀。这一联通过视觉和心理感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但生活艰难的深深同情。
颔联“对村灯焰冷,穿幄笛声微”,进一步描写了农村的夜晚景象。在昏暗的灯光下,农民们仍然在田间劳作,但手中的农具已经冰冷。冷风穿过帷幄,传来了微弱的笛声,更增添了夜晚的凄凉。这一联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农民们艰苦的生活和内心的孤独。
颈联“改火仍逋旧,饥年半习非”,诗人对农民的悲惨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改年的气候仍然没有改变,农民们仍然面临着饥饿和贫困。而他们所遵循的农事习惯也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一半以上的做法都已经不再适用。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困境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感慨。
尾联“枉教啼络纬,勤织也无衣”,诗人对农民们无奈的生活境况进行了直接的描绘。络纬(一种昆虫)不停地啼叫,但是再怎么努力纺织,也无法为家人提供足够的衣服。这一联直接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困苦的深深同情。
整首诗通过对农村凄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农民们艰苦的生活和内心的孤独,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感慨和深深的同情。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