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篇(并序) -
明,卢熊
高陵者,吴武烈皇帝所葬,在今平江盘门外三里。
其妻吴夫人,子长沙桓王,皆附焉。
至正廿三年冬十一月,熊与同郡沈征君伯熙父访之。
征君因言:“余向曾过此,闻父老言地属沙湖金氏墓,上有木如虬龙然,每阴雨,若鬼物操舟荡漾之状。
人或逐之,不见。
寻伐树掘地,得金船长二尺许,其怪遂息。
距今四十余年矣。
”是日徘徊其下,久之而归。
因作此诗,且为著辨,以启封殖之端云。
炎精昔衰谢,海内皆鼎沸。
董卓乱天常,曹瞒据神器。
皇图竟沦没,昭烈尚颠这首诗是作者游高陵时所作,通过对高陵的描述,表达了对吴武烈皇帝的敬仰之情。诗中描述了高陵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以及作者与友人沈征君伯熙父访高陵的经历。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感慨和对昭烈皇帝的敬仰之情。
首先,诗中提到了高陵的位置和历史背景。高陵位于平江盘门外三里,是吴武烈皇帝的墓地,其妻吴夫人、子长沙桓王都附葬于此。诗中提到高陵所在的地方曾经是沙湖金氏墓地,并且有神秘的树木和鬼物操舟的现象。这些描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神秘而庄重的高陵景象。
接着,诗中描述了作者与友人沈征君伯熙父访高陵的经历。沈征君告诉作者,曾经有人在高陵附近发现了金船,并解释了高陵附近出现的神秘现象的原因。作者在访高陵时,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神秘的气息,并且对高陵的历史地位和神秘现象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昭烈皇帝的敬仰之情。昭烈皇帝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作者在游高陵时,对昭烈皇帝的英明神武和悲壮的人生感到深深的敬仰和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高陵的描述和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对当时的人们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