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毗陵孙二 -
明,盛鸣世
适与饥寒会,重怀旅寓年。
通家无仲子,举世有谁贤。
褊性多违俗,权门岂慕膻。
芳兰惭下体,玉树每齐肩。
衣冷分缯絮,囊空乞酒钱。
雪深烧烛夜,春远踏花天。
人事零如雨,欢期断若烟。
黄尘三岁别,白日几回眠。
朱颊今何似,华颠渐可怜。
终能忘一饭,语报愧茫然。
这首诗是作者漂泊生涯的自我写照。诗中描述了诗人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感慨人生无常,世态炎凉,慨叹自己不合时宜,怀才不遇,同时表达了在外漂泊的孤寂心情。
首联“适与饥寒会,重怀旅寓年”,直接点明了自己的困境:饥寒交迫,无依无靠。而这种状况又是由旅居他乡引起的。
颔联“通家无仲子,举世有谁贤”,用典表达了自己被世人所忽视的境遇。通家尚且如此,可见世态炎凉。仲子是《孟子》中的人物,作者用他与自己没有亲戚关系的事实说明世人对自己不重视。“举世有谁贤”是对“通家无仲子”的补充说明,意思是说世上像自己这样的人太多了。
颈联“褊性多违俗,权门岂慕膻”,表达了自己不合时宜的性格和不愿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褊性”指性格狭隘,“多违俗”指常常违背世俗习气,“岂慕膻”则表示看不起权贵。这两句把诗人的高洁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黄尘三岁别,白日几回眠”,描写诗人在外漂泊的孤寂之境。“黄尘”即尘土飞扬之地,代指任何地方。“三岁”言时间之长,“几回眠”则表达了漂泊生活的孤独和疲倦。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对命运的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诗中多用典故,既显示了作者的学识渊博,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