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李暹 -
唐,于鹄
任性常多出,人来得见稀。
市楼逢酒住,野寺送僧归。
檐下悬秋叶,篱头晒褐衣。
门前南北路,谁肯入柴扉。
这首诗《任性常多出,人来得见稀。市楼逢酒住,野寺送僧归。檐下悬秋叶,篱头晒褐衣。门前南北路,谁肯入柴扉。》描绘了一个乡村生活的场景,诗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自然的韵味。
首联“任性常多出,人来得见稀”,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独特理解。这里的“任性”并非贬义,而是指乡村生活的自由和随意,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不受太多束缚,随心所欲,这正是诗人所向往的。而“人来得见稀”则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稀少的外界干扰,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
颔联“市楼逢酒住,野寺送僧归”,描绘了诗人与市井之人和僧人的交往,进一步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市楼喝酒和野寺送僧归,都是乡村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多彩多姿。
颈联“檐下悬秋叶,篱头晒褐衣”,描绘了乡村秋天的景象,落叶和晒干的衣物,都是乡村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将读者带入到乡村秋天的真实场景中。
尾联“门前南北路,谁肯入柴扉”,表达了诗人对门前南北路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喧嚣的不满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门前南北路,象征着城市的繁华和乡村的宁静,而谁肯入柴扉,则表达了诗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场景和细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喧嚣的不满。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自然韵味,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