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落日都门 - 宋,陈人杰

落日都门,买得扁舟,乘兴而东。
正苕川半夜,月寒似水,苹洲一路,秋老多风。
携妓溪山,寻春岁月,往事黄粱昨梦中。
高楼上,问何人怀古,湖海元龙。
诸君解后相逢。
更休问奚奴金错空。
向琐窗看镜,鬓无霜白,玉舠挥酒,脸有潮红。
莼美鲈肥,橙香蟹壮,风味不如归兴浓。
明朝去,有西门一水,直与天通。
这首词上片“落日都门,买得扁舟,乘兴而东。”开首点题,交待了词中主要活动,起承转合自然。“落日都门”为所去之地,“扁舟”则交代了去“东”的交通工具,词人乘船从京都(东京开封)出发,至苕溪(在浙江湖州)一带。这里并不是单纯点地理方位。“扁舟”两字,让人联想到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船儿飘荡在水上,诗人的离别之情随着长江水向东流去。开头写离都门之东,还扣住都城送别的情景,点明“乘兴而东”的原因。“正苕川半夜,月寒似水,苹洲一路,秋老多风。”这几句是写乘船在苕溪半夜出发时所见到的夜景,“月寒似水”用视觉形象表现月夜的清凉,是月光皎洁的写照;“秋老多风”是景物描写,它给人以萧瑟凄寒之感。“正”字、“时”字、“寒”字,突出季节特点。以起首落日时分点题,再以半夜所见来写词人心情。“乘兴而东”,兴尽则返,“半夜所见”乃是顺带。“携妓溪流”,也不仅仅是因人“东”便“随行”。其中蕴含了词人到达苕溪所作所为。以上的描写是为下片作铺垫。 下片起承转合,“高楼上,问何人怀古,湖海元龙。”湖海元龙意指隐居江湖的贤能之士。辛弃疾以元龙自喻,他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在词中他发出了“高楼上”的浩叹:有谁像辛弃疾那样忧国忧民?“问何人怀古”,包含着辛弃疾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渴望施展才略效忠朝廷的愿望。“诸君解后相逢。更休问奚奴金错空。”词人似乎带有一种愤激之情,不无牢骚之感。接着笔调一转,“向琐窗看镜,鬓无霜白,玉舠挥酒,脸有潮红。”这四句是写由怀古而带来的悲凉之意也随时间流逝而消失殆尽。这几句对仗工整,语义丰富。“向琐窗看镜”,是一个照镜子的细节描写;“鬓无霜白”是说人还未老;“脸有潮红”则是年轻人的容颜。“玉興挥酒”化用杜牧《赠别》中的诗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诸君解后”似乎包含了词人对自己与朋友分别的伤感。这几句把词人的感情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了。最后“莼美鲈肥,橙香蟹壮,风味不如归思浓。”这几句是写莼菜羹美,鲈鱼肥美,橙子香甜,螃蟹正肥美。看起来似乎在描写一顿丰美的晚餐,实际上是以此为借口来抒发自己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既有乡土味又有人情味。这也许就是“有味”,即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因而说“风味不如归思浓。” 最后词人在下片发完一顿思乡思国的感慨之后接着写道:“明朝去,有西门一水,直与天通。”其中还巧妙地嵌入几个地名:“西门”、“苕溪”、“天通”。顺带又点题了归去的方向、目的及过程。可谓一箭双雕、妙不可言。结尾的议论也是点睛之笔。 全词描写细致、用典贴切、笔调多变(如开头的清丽、中间的愤激等),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完美的作品。全词借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含蓄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表面上看无一事之关联、一字一句之穿插连属皆非深得个中三昧者不能解其妙用。因此南宋胡仔读罢此词后赞曰:“此词化景物为情思”,“发纤秾于简古”。如此看来,《蓼园词选》谓此词“亦复形容生动,姿态横生”,似不全面。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思想内涵值得探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既有雄才大略又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在“不遂其志”与“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