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茅山胡道士琴月卷 - 宋,江宾王

皎皎松上月,泠泠手中琴。
一弹飒灵飚,再弹驱层阴。
铿然发清响,窅皛延余音。
流光复徘徊,空林转萧森。
象器无乃泥,天人谅何心。
邂逅若有得,俯仰还自吟。
太音寄寂寥,内景涵静深。
山空夜将宴,微露沾衣襟。
这首诗以琴声为主题,通过对琴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琴声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 首联“皎皎松上月,泠泠手中琴”描绘了琴声的背景——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的松树,以及诗人手中的琴。皎洁的月光为琴声增添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而松树则成为了琴声的背景和象征。而“泠泠”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琴弦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令人联想到音乐的清脆和悦耳。 颔联“一弹飒灵飚,再弹驱层阴”进一步描绘了琴声的动态和力量。诗人通过“飒”和“驱”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琴声的激昂和穿透力,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琴声在空气中流动的力量。 颈联“铿然发清响,窅皛延余音”则描绘了琴声的音质和余音。诗人用“清响”形容琴声的清澈和响亮,用“窅皛”形容余音的深远和广阔。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琴声的优美和力量。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琴声带来的效果:“流光复徘徊,空林转萧森。”琴声使月光更加明亮,使树林更加寂静。这两句诗将琴声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现了琴声对环境的深刻影响。 接着,诗人开始反思琴声的本质和意义。“象器无乃泥,天人谅何心。”诗人认为模仿器皿的形状来制作琴,或许过于拘泥于形式,而忽视了自然的本质和意义。这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形式和自然本质的思考。 最后,“邂逅若有得,俯仰还自吟。”诗人认为如果能领悟自然的真谛,那么弹琴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无需刻意追求形式和效果。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和豁达。 整首诗通过对琴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诗中描绘的场景、细节和反思都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