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道 - 唐,冯著

洛阳宫中花柳春,洛阳道上无行人。
皮裘毡帐不相识,万户千门闭春色。
春色深,春色深,君王一去何时寻。
春雨洒,春雨洒,周南一望堪泪下。
蓬莱殿中寝胡人,鳷鹊楼前放胡马。
闻君欲行西入秦,君行不用过天津。
天津桥上多胡尘,洛阳道上愁杀人。
这首诗以洛阳宫苑的花柳春色,引出宫中荒凉景象,以“春色”反衬空宫禁闭之悲凉,抒发了诗人对国势危殆的忧患,对异族入侵的悲愤。 首句“洛阳宫中花柳春”,点明时令、地点和初春的季节。宫廷春光明媚,繁花满枝,正是赏心悦目之时。但是,一句“洛阳道上无行人”,又立刻将我们的视线从繁华的都市拉到荒凉的山野。这一冷峭的反常之笔,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显示出诗人对国家衰微的深深忧虑。 接下来,“皮裘毡帐不相识”进一步描写宫禁中的荒凉景象。豪门贵族的府第已经空了,避难到此的异族人在此居住。王公贵族的生活习俗和住所已经不相干,这些“不相识”的人的存在更加强化了荒凉之感。而“万户千门闭春色”,则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烟稀少、门户紧闭的景象。这里不是单纯的反衬,而是说禁宫中少有生机和活力,更加重了悲凉的氛围。 接下来的几句“春色深,君王一去何时寻。春雨洒,春雨洒”等诗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皇帝的不满和忧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皇帝的一片赤诚之心。诗人担心皇帝离开后不再回来,又担心雨水过多会破坏宫殿的建筑和雕饰,于是反复叮咛:“君行不用过天津”。这里的“天津”是指洛阳北面的津桥,因津桥一带胡尘飞扬,令人忧愁杀人。 最后,“蓬莱殿中寝胡人,鳷鹊楼前放胡马”。进一步表现了国家衰微、民族矛盾加剧的现实。那些胡人在蓬莱殿中睡觉,异族马匹在鳷鹊楼前放牧。这种情形不仅让人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悲愤之情。 全诗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衬托荒凉景象,通过层层渲染、对比反衬等手法,表现出诗人对国家衰微的深深忧虑和对民族矛盾的深深痛恨。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