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金茎露 -
唐,徐敞
武帝贵长生,延年饵玉英。
铜盘贮珠露,仙掌抗金茎。
拂曙氛埃敛,凌空沆瀣清。
岧峣捧瑞气,巃嵸出宫城。
势入浮云耸,形标霁色明。
大君当御宇,何必去蓬瀛。
这是一首颂德诗,以夸张的笔法,极写武帝炼丹求仙所达到的异乎寻常的程度,以此来烘托武帝的高旷,开阔,高大上,从而突出其能得天下、舍我其谁的王者气势。下面从以下十个小点具体描绘:
一、求仙气氛。开篇就突出了炼丹制药的气氛。二句便深含希冀、企求的神色,举首即见希冀之所在。这种氛围又充溢在全诗各处。“铜盘”“仙掌”都是写炼丹制药的工具与药效。盘中有珠而滋润,掌中有金茎而高耸,都是借以形容炼丹药的润泽与高洁。
二、拂晓瑞气。“拂曙”即拂晓曙光,“凌空”即直上天空,“沆瀣”是清晨的露气,“瑞气”是吉祥之气,象征长生不老。“捧”是手捧仙露,高举瑞气,烘托的是企求的心情。“凌空”和“捧瑞”是互相照应的,“凌空”承“金茎”而来,“瑞气”照应“珠露”,同时又从与“金茎”相应的京城高处而设。
三、高耸峻峭。描写仙露鼎、瑞气、金茎,气势都十分高远,进而写嵩山和太山,便在这种高远中求“耸”。因为是在帝都附近,所以还含了深意。山势高耸就可以俯视天下,这正是武帝的天下观。
四、形“出”宫城。一方面突出宫城的狭窄,另一方面也隐含“君临天下”之意。
五、武帝形象。“御宇”即统治天下,这是武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此诗说“何必去蓬瀛”,实际上还有潜台词在:只要服了这些灵药,武帝就能像真的遨游了天宫一样到天上作“真游”,便把皇帝对于天下的统治巩固成一种神仙般的统治。这是赞美和表现汉武帝的一个主要主题思想。
六、夸张笔法。“入浮云”“标霁色”,都是夸张笔法,极写其气势的高远明亮。
七、色彩绚丽。“岧峣”“巃嵸”都是形容词,写出了鼎形的高低和突兀,接着用“色”“气”加以烘托,加以点染,于是金鼎的形象就变得绚丽耀眼了。
八、格调雄阔。“势”“形”两句切鼎而设,写出了高远之势、突兀之形;而“大君”两句则由鼎形而推出帝形,推衍出帝王统治天下的帝王形。这就是全诗的最后两句意谓:只要有这金鼎、灵药,您君临天下的统治便已经足够;“何必去蓬瀛”,意思是何必非要到海上的三座仙山上去呢?意谓此时便已经成了神仙之主,得享长生之乐了。总括全诗,就是说这是一首皇帝的长生颂。诗人极写金鼎炼药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就是希望皇帝长生不老。在帝王中是不多见的颂扬诗篇。这也是从求仙组诗中选出这一首单独的原因。格调雄阔是此诗的显著特点。金碧霞光溢彩正是盛唐气象的象征,在这首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此诗夸张处见奔放,用典处见凝炼。从总体艺术上则贯彻了奔放与凝炼的统一。全诗写得气魄宏大,雄劲灵动,光彩照人。通篇气势雄浑阔大,意想瑰丽奇幻;遣词用字则庄雅丽净,矜平堂正。足见诗人自命“富于万篇之美,含于无量之气”者,确非妄誉。
此诗对仗工整,如“铜盘”“仙掌”,“珠露”“金茎”,色彩鲜明;又如“拂曙”“凌空”,“岧峣”“巃嵸”,音韵谐和;再如“捧”“高”“入”“出”“凌”“洗”,无一字虚设,其用字的功力也就在雄阔气势中得到了展现。因此工整的对仗不仅没有使诗失去雄阔的气势,反而更增添了篇章的色彩与音乐性,从而进一步增添了全诗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很多,以上所谈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此篇的艺术魁力主要在于笔力的雄劲和奔放;而这一切又都是以艺术表现的高度凝炼为前提的。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