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带佩吴钩 - 唐,张友正

带剑谁家子,春朝紫陌游。
结边霞聚锦,悬处月随钩。
彩缕回文出,雄芒练影浮。
叶依花里艳,霜向锷中秋。
的皪宜骢马,斓斒映绮裘。
应须待报国,一刎月支头。
好的,以下是我对该诗的赏析: “带剑谁家子”,是此诗的开头,立刻使人看到了一个披带长剑、英勇果敢的侠客形象。“春朝紫陌游”,表明这是一位春日游行的侠客。这位侠客,名叫“谁家子”,他的身份没有明说,但从后面的描写可知他是一位青年将士。“结边霞聚锦,悬处月随钩”,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装束和军营特有的景象。这位“谁家子”身上束着像霞光那样灿烂的锦缎,他佩带的宝剑仿佛是从天边飘来的霞锦,又像从云端飘垂下来的流苏。他伫立军营外面,身影随着钩形的月影而移动。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再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姿风貌,也形象地描绘了边疆军营特有的景象,给人一种威武雄壮的感觉。 “彩缕回文出”以下四句,诗人进一步从彩缕、雄芒、练影、浮光等角度描写这把宝剑的闪光神采。“彩缕回文出”写剑饰之丽,用丝缕作比,生动地写出丝带环绕飞舞的美丽姿态;“雄芒”二字写剑的光芒,有雄健的锋芒。“练影”指的是洁白的剑鞘,写出边疆勇士的“素练影”(汉张衡《南都赋》);“浮”字则描绘剑的光闪映于剑鞘之上。这样,首二句所描绘的侠客与“结边霞聚锦”的装束便互为映衬,雄健、美丽的光彩夺目。其中起兴也带有《诗经》的民歌风味。 “叶依花里艳,霜向锷中秋”紧承上意,又进一步烘托和描绘宝剑的光彩。前一句写剑鞘上的花纹,其形状像鲜花依附于剑上;后一句写宝剑在严霜中更显得锋利无比。这里把霜和剑联系起来,更衬托出宝剑的寒光夺目。这两句又暗用《春秋左传》中的典故:吴王使工为之作剑,“取五铁环环之,以为铭曰:‘后刺我者剑其试’,自王始佩此剑。”这里虽未直接借用“后刺我者”这一典故,而用“霜向锷中秋”来表达宝剑在严霜中更显锋利之意,同样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一典故所蕴含的意义。 最后两句“应须待报国,一刎月支头”,直接点明侠客的身份和志向。前一句写这位侠客应当报效国家,后一句则以侠客之勇猛不凡来暗示月支头之坚硬,从而照应题目和全诗的诗意。 这首诗的韵脚虽不在末二句上,但诗人在前面描述“应须待报国”之意境及诗意概括全文的基础上都紧扣末二句来写,因而仍然可视为一种“暗合”。此诗每句中都嵌入相当独特的语字,又多用比喻、镶嵌等手法使得全诗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这首边塞诗虽没有大刀阔斧、高歌猛进的气势,而文采意趣都奔涌而出。诗人通过对一位青年将士的生动描写,使其成为一位有血有肉、意气风发的英雄形象。 以上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