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
宋,徐玑
是谁曾种白玻璃,京绝寒流一点奇。
不压垅头千百树,最怜窗下两三枝。
幽深真似离骚句,枯健独如卖岛诗。
吟到月斜浑未色,萧萧鬓影有风吹。
这首诗是作者在寒冬时分赏梅所得出的独特感受。
首联“谁曾种白玻璃,京绝寒流一点奇”,描绘出一片晶莹剔透的白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玻璃”一词在此用得巧妙,既形象地描绘出梅花表面那种如冰如玉、晶莹透明的质感,又贴切地表现出梅花洁净清新的特性。而“京绝寒流”则烘托出梅花那种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
颔联“不压垅头千百树,最怜窗下两三枝”,进一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和品格。在严寒中,其他树木都已经凋零,而梅花却能傲然挺立,枝繁花茂,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自然让人怜爱。同时,“最怜窗下两三枝”更显出梅花的孤独和高洁。
颈联“幽深真似离骚句,枯健独如卖岛诗”,运用了比兴手法,上句暗喻梅花环境的清幽和品性的高洁,下句则以奇崛枯硬、似枯实活的奇梅比喻屈原的诗歌风格。这里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敬仰和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尾联“吟到月斜浑未色,萧萧鬓影有风吹”,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月斜”形容月光微弱不明,正是诗人吟咏梅花时心境的写照。“萧萧鬓影有风吹”既描绘出诗人鬓发稀疏、老态毕现的形态,又形象地表现出梅花在风中摇曳生姿的姿态。诗人以自己的形象来比喻梅花,进一步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坚韧不屈、高洁品质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屈原诗歌风格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