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寄萧善云 -
元,吴景奎
绛河明月,到中秋、不比寻常三五。
神女梦,寒生嫉妒,特地行云行雨。
天上婵娟,人间阴晦,怅望成凄楚。
金尊翠袖,澹然相对无语。
遥想天柱峰头,通宵宴赏,此地今何处。
争似银桥侵汉表,直入琼楼玉宇。
桂树婆娑,羽衣凌乱,偷得霓裳谱。
素娥应笑,醉来狂兴如许。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诗。作者对中秋明月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咏物与拟人手法结合在一起,突出了中秋明月非同寻常的韵致。
首三句是作者对天上明月的赞美。一泓秋水,映着明月,已极秀丽,而中秋的明月更不同寻常。“三五”明月之圆,最能引人遐思。此处的“三五”不是指十五,而是指秋天的八月十五,是全年最圆之月。接着以“神女”句将中秋月与嫦娥联系起来,既将明月形象人格化,又反衬了中秋明月的晶莹无瑕。
“特地行云行雨”是两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典故。一是相传后羿(射日英雄)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逢蒙听说后前去偷袭,嫦娥无法抵御,吃了不死药,飞到了月宫;另一是传说是汉朝董仲舒在月宫建立了一个三层的广寒宫,宫中有一个玉兔和一群桂树,嫦娥被罚永居月宫折桂。作者在这里用“神女”和“特地”修饰“行云行雨”,是赞美中秋明月象一位害羞的少女,若即若离,又隐又现;又象一位被罚的仙女,孤居月宫,折桂忘归。“天上婵娟”是写天上明月,“人间阴晦”是写人间(主要是)游子思妇的孤苦凄楚。至此,作者已将中秋明月的韵致写到了极致。
接下来词人将笔锋一转,将笔触转向人间。“金尊翠袖”四句,写的是:在明月的清辉中,游子思妇相对无言,只有独守金尊,借酒浇愁而已。这四句中,“金尊”、“翠袖”均是借代,代指富贵人家的豪华生活和富贵人家的女儿;“澹然”二字则写出了富贵人家闲逸安泰、富足恬静的生活环境。但是也唯有这样,才能有“特地”、“神女”、“寒生”、“嫉妒”和“阴晦”的心理和情态。“争似”三句是一个典故。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仲素)镇姑苏日,吴越进一异兽,云能领妓之歌舞即生物所好者。公曰:‘畜之何为?’曰:‘未教以礼义。’,公即以屈大夫(如皋)之妹嫁之。自是歌舞益工。”本词借用其意,赞中秋明月之美和大地春色之美。最后三句写嫦娥听曲意醉舞,“素娥”即嫦娥,“笑”写出了嫦娥的得意忘形之态,“狂兴如许”将词人狂放不羁、爱月喜酒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的意境是极其开阔的。从咏中秋明月到思妇、游子情思,再到歌舞宴赏、月宫琼楼,最后到嫦娥奔月、醉后狂兴,词人笔下所表现的内容似脱实奇、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全词巧妙地把咏物与拟人、事与理相结合、思妇情思与自我抒发相交融的手法最为突出。由此足见此词的艺术特色。总之此词从立意到构思,从意境到语言风格都是豪放的,在宋词中并不多见。该词应是词人仕宦期间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而兴发的。本词可视为贺新郎词的一种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