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溪棹歌 -
清,董恂
米凭转斗接青黄,加一钱多幸已偿。
二月新丝五月谷,为谁辛苦为谁忙?
这首诗《咏蚕》通过描述养蚕人的艰辛劳动,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米凭转斗接青黄”,交代了养蚕人的生活来源,即靠蚕丝的辗转销售来维持生计,有时青黄不接,生活十分艰难。一个“接”字,生动地写出了蚕农在青黄不接时节的窘迫情状。
第二句“加一钱多幸已偿”,是说有时候卖出的蚕丝多得一钱,也是不幸之幸,毕竟有了收入,可以聊以糊口。一个“幸”字,多少有点凄凉的味道,多少带有一种苦笑不得的情绪。
三四两句“二月新丝五月谷,为谁辛苦为谁忙”,是对养蚕人的质问,意思是:二月的蚕丝,五月就有丝谷,你一年的辛苦劳作,到底是为谁在忙碌呢?质问出一种惊异,叹息出一份惆怅;这也是对养蚕人一年辛勤劳作的赞叹。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蚕农的同情和对现实的愤慨。对于一个有良心的诗人,即使只是一首简短的歌诗,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渗透出诗人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同情。此诗的语言十分平易近人,而意境却颇为深远,反映作者重视体察社会生活、怀抱关心民情之志这一特点。从反映现实的深度和艺术效果看,很像一曲民间蚕农之歌。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观察有其独特的感受和深入的程度,它摆脱了韩诗那种抑郁沉重的悲悯模式,而在韩诗中常见而未有的思想感情中显示出了生机和活力。这首诗中的一些语言词汇和生活画面都具有相当的地方色彩,这是符合唐人的审美心理的。但此诗能超越这一地方性因素而留给人们一种富于启示的普遍性认识。这便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不断地同自然界作斗争,同时使自己成为自然界的(改变自然界的)物质财富。”诗歌把养蚕这一经济活动同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联系起来加以认识,就具有了更加积极的意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咏蚕》这样的诗歌,人们固然可以作出许多卓有见地的阐释,而这些阐释也都是有其道理的。然而具体到每一首诗的解读过程和结论却当仁不让地允许见仁见智。由于诗人并非专业的文学家或专门从事诗歌写作的理论家,所以《咏蚕》未必有过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专门的艺术训练;因此我们在解读这首诗时不必过于拘泥于某种特定的阐释模式或解读模式而加以过于刻板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