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一叶下梧桐 -
元,党怀英
一叶下梧桐,新凉风露。
喜鹊桥成渺云步。
旧家机杼,巧织紫绡如雾。
新愁还织就,无重数。
天上何年,人间朝暮。
回首星津又空渡。
盈盈别泪,散作半空疏雨。
离魂都付与,秋将去。
这首词以秋景起兴,借七夕抒怀,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运用优美的意象表现了七夕的清秋景象和主人公的复杂心境。
上片写七夕清秋景象。起首“一叶下梧桐,新凉风露”两句,以“一叶下梧桐”点出新秋景象,又以“新凉风露”概括了清秋季节的感受。“喜鹊桥成渺渺云步”写七夕相会的欢乐,以“喜鹊桥成渺渺云步”的丰富想象,把人与自然的交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旧家机杼,巧织紫绡如雾”两句是说织女擅长纺织,用紫色轻绡制成云锦般的花衣。其中又巧妙地织上了银钱似的紫霞作点缀。下文新愁和别泪都是以七夕织女夜织素锦为诱,形成词的层层递进,并借此来表现七夕所会男女相遇时的欢洽与分别时的痛苦心情。“天上何年,人间朝暮”两句是写七夕的恋人们相对倾诉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在一年一度的鹊桥上相会时所怀有的企望与对他们的同情。“回首星津又空渡”,换头再续前意。“回首”二字紧承七夕之夜地上的恋人们之乐情,“又空渡”字则表现他们久别重逢后的又一次失望和怅惘的心情。“盈盈别泪,散作半空雨”二句仍承七夕之夜别离男女相对无言、泪眼相向的情景。这两行雨似从天上洒下来的,也就是说是织女的别泪洒下来。上片写七夕景象,有浓彩重墨描绘的实景,也有通过织女的巧手把人物的心境融注于景中的虚景。新秋景色的描写带有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使整个上片都飘浮着一种美丽而又凄清的气氛。
下片借七夕之景抒发对佳人的怀念之情。“离魂都付与,秋将去”二句是说自己的心随着秋将去的美人而去,又表达了对她的深深思念。“秋将去”三字承上启下,使前后片紧密相连。结尾“一叶西风送酒重午”,端午正当重午,正是饮菖蒲酒的好时节。这句是说醉中露出了悼念之深情,且落笔轻灵。“西风”二字尤为有力,使清醒之后的情感一直牵系着西下的夕阳;暗示词人似乎望眼欲穿。“胜别烟波知久伫”,“胜别”二字凝聚着词人对无法排除的离愁的心声;用“烟波知久伫”的描述使之有了力度,也就有了厚度;笔力雄浑而又容量很大。
这首词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和优美鲜明的语言及通篇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现爱情和对生活的执着情怀。它把天上七夕节的景象和人间离别者的心情融为一体来表现其怀念情人的感情内涵。全词写得情意绵绵,用笔亦纵横如意、不落俗套。作者善于在平凡中找寻不平凡的、具有情趣的特点;并且能够从不同角度来体察和挖掘词中的美感价值。作者具有深厚的生活体验、感情积淀及艺术素养,也才能将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地。作者注重锤炼精巧灵动而又质朴直率的意象和语言。从这词中可以看到他深受前人影响的痕迹,比如像温庭筠《七夕》“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等等对本词构思、造境、造语等方面都产生过明显的影响。本词中如“巧织紫绡如雾”、“盈盈别泪”、“星津又空渡”、“西风送酒重午”等都是精心提炼而成的生活口语和民间语汇,其中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精心选择的一两字眼,更显得清新明丽、精练含蓄、耐人寻味。这些语汇是经过锤炼而得出的具有鲜明灵动而又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的艺术载体。全词写得清空而不失沉实、优美而又充满着感人力量;这种境界的创造是与他艺术上的追求分不开的。本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既有画意美、诗意美、又有音乐美和天籁美;是宋金时代较有特色的一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