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旧闻考题辞 - 清,乾隆

重考彝尊书以成,七言权当序而行。
名因日下荀鸣鹤,迹逮春明孙北平。
罣漏岂无补所阙,淆讹时有校从精。
百年熙皞繁文物,似胜三都及两京。
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重考彝尊书,赞许他的作品真实,可作范本。诗歌赏析如下: 1. 首联介绍写作的背景。这副联上句就彝尊出句以入韵,扣诗题。荀鸣鹤为钱塘人,这里泛指某人,由“因日下”看出诗为当时所作。“迹逮春明”言孙北平由春明梦(明代狱名)中而来,有入世经历。“北平”又称“平林”,其字懋昭当属平林后学。诗友相会于话别之室,交谈之余,诗人触景生情,不由发出如此写作的感慨。 2. 颔联即对这写作背景的具体展开。一是表明作者的看法,一是表明重考彝尊书的原因。“罣漏岂无补所阙,淆讹时有校从精”,一句用比兴手法委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重考的书未必完美无缺,但是它的作用不可抹杀。“罣漏”、“淆讹”与“补所阙”、“校从精”对照鲜明,既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又肯定了重考书的价值。 3. 颈联由书及人,赞许友人品格高尚。“百年熙皞繁文物”表面意思是说社会和谐,文物繁盛,是一副赞美太平盛世的对联。“似胜三都及两京”则把杭州比作“三都”(指东晋顾恺之的《洛阳伽蓝记》中的三座名都)和“两京”(指隋唐两京),盛赞杭州的繁华。 4. 尾联收束全篇,再次表达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七言权当序而行”是说用七言诗来表达对荀鸣鹤的赞美之情。“名因日下荀鸣鹤,迹逮春明孙北平”再次点明二人身份,并照应开头。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重考彝尊书的肯定与赞美,表达了对友人的欣赏之情。诗中运用了比兴、对比等手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赞扬了友人的作品和人品。全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七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