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满酌西湖酒 -
宋,柴望
满酌西湖酒。
觉湖山、依然未老,游人如旧。
数过清明才六日,欲暖未晴时候。
正画舫、春明波透。
记得名园曾驻马,锦鞍鞯、浅映堤桥柳。
寻胜赏,重回首。
不妨旋摘枝头有。
喜青青、垂丸带子,脆圆如豆。
想是和羹消息近,报与醉翁太守。
道玉铉、有人启奏。
红药当阶明似锦,觉娇莺、无燕皆称寿。
唱此曲,付红袖。
《贺新郎·满酌西湖酒》是宋代诗人柴望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写登临所见,下片抒登临所感。作者在词中借对西湖秋景的描写,抒发了他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亡国之痛。
首句“一勺西湖水”,来于佛教经典。佛家以大海比喻佛法广大精深,如大海之水,有“一滴水”可体现其真谛。《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有一居士尝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一粥一饭,持钵乞食,遇渴则饮,困来即眠。’僧问:‘学人到这里,如何领会?’师曰:‘佳哉问也!要作佛门中弟子,正如一粒粟,到诸方世界,尽底撒开;与众生同味,更无佛法可求。’”苏轼《东坡志林》卷七亦载此条,并云:“尝闻此语,一过不忘,今于耳顺,聊复记之。”此处用“一勺西湖水”喻指西湖美景,言其虽小却能体现杭州山水的神韵。“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是对南宋统治者整日声色犬马、歌舞酣醉的生活的概括。其中“渡江来”三字将时间界限限定在南宋之初,暗示宋室南渡后耽于享乐已长达百年之久。接下二句“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将笔触拓展至北中国的大片土地,感慨国土沦丧带来的伤痛。洛阳曾是北宋的西京,为繁华胜地。此言“洛阳花世界”,不仅描绘出洛阳的美丽风光,还暗含着对中原故土的思念。“烟渺黍离之地”一句则含蓄深沉地道出了山河破碎的悲恸。
换头“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词人在此点明了作词的时间、地点以及相与唱和者。据《武林旧事》卷十《西湖游幸》条载:“又有小舟傍湖系缆,独奏琵琶,与湖山相应,琴声缥缈于波涛间。”由此可知弹筝者可能是一位弹奏琵琶的女艺人。此处的听筝之人既可能是作者本人也可能是张先。因为张先曾写过一首《闻筝》诗:“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从诗中可以体会到他对筝乐的迷恋程度。所以这里的听筝者无论是谁都能从筝乐声中体味到演奏者的心曲。
下面写观景兴感。“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化用了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描写: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于是举酒诵诗,凭吊千古风流人物。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这时有潜蛟起舞、嫠妇悲吟、曹孟德酾酒临江、周公瑾引歌长啸等景象相继出现。最后苏子愀然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这段描写因袭了古代诗文中关于人生短促的慨叹和伤今怀古的情绪,并将此情绪寄托于箫声之中。词人在这里将这种意象移植过来并加以改造、发挥。他写道:在月明之夜、雨过天晴之际聆听筝乐已感到难以忍受了;不料又传来一阵哀怨的箫声使人心烦意乱、黯然神伤;当人们向他举手示意欲离去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这既是词人对当时西湖游乐场乌烟瘴气的环境的不满和抗议,也是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态度的批判和嘲讽。
结尾两句“明年今夜凤凰山下,一声布谷劝春耕”,承上片末句而来。布谷鸟又叫杜鹃、子规、杜宇等名。《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相传为蜀帝杜宇之魂化成。《史书·注》曰:“望帝禅位后化为鹃。”因此杜鹃也就成为凄凉之声的象征。《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