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综合课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辛劳 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综合课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倡,让孩子们走出闭塞枯燥的课堂,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还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在端午节文化的搜寻、思索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感受端午文化的魅力熏陶。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锻炼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为了让学生热爱家乡,了解民俗,了解民俗文化,知道我们的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特地让大家开展了寻访端午民俗文化活动,寻访端午节民俗节日文化,话说“端午节”开展了探究活动。
学习目标
一.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动手实践等方式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食俗以及文化。感受悠久的`华夏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与表现力
三.通过亲手尝试包粽子,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团结互助精神,
六.通过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课堂评价。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小课题的不同,多渠道地搜集资料,并创造性的设计展示形式。
教 学 过 程
上课之前播放歌曲《喜洋洋》
动听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节日的喜庆,今天就让我们在这节课上,再高高兴兴的过一次端午节吧!上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过去的一个星期中,我们共同进行了《话端午》的研究性学习,并根据同学的意愿分成万里追踪组、风俗民情组、心灵手巧组、诗情画意组(各组组长示牌),各组人员都作好了准备。今天就是我们展示汇报的时候。在汇报之前,你想给即将上台展示的同学们提出哪些注重事项?
(紧扣主题 形式多样 团结合作 声音响亮)
那么当小组汇报时,台下的观众们又应当怎样做呢?
(认真倾听,按照这几条标准进行点评)
是啊,同学们的点评应该紧扣这些标准,老师也根据这些标准拟定了以下几个奖项(最佳口才奖、最佳巧手奖、最佳表演奖、最佳诗意奖),这些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为这些奖项寻找适合它们的得主吧!
下面我宣布:《话端午》课题展示会现在开始!
二、展示汇报:
第一小组:
师导语: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和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那么端午节的起源又是怎样的呢?看看万里追踪组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出色的展示呢?
学生汇报:端午节的含义和由来(课本剧、讲故事)
组织点评:同学们在这些出色的传说中,你认为他们说得怎样呢?请为他们做出点评。
师:端午节就是这样一个纪念祖先们的日子。我们综合实践这门课不仅要求我们会搜集资料,更要会整理资料和富有创造性的展示这些内容。尤其是与人物、传说故事等有关的资料,我们就可以采用这个组的方式方法来展示。他们出色的表演真是让我们佩服!谢谢他们!
第二小组:
师导语:端午节的别称和传说异彩纷呈,那么古往今来的人们又是怎样欢度这一节日的呢?看风俗民情小组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呢?
学生汇报:端午节的习俗(幻灯片展示介绍、手抄报、香囊、五彩绳等展示)
同学们,这个小组是从多方面来展示端午节的习俗的。你觉得他们展示的如何?请点评!
你们家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师评价:老师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在没有主持人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的将几个版块完美的衔接起来,分工如此的细致。这就是小组合作的精神!并且收集了资料,展示了实物,制作了手抄报,综合实践培养的不就是每个人的综合能力吗?掌声送给他们!
第三小组:
师导语:提起端午节,我们总是想起香香的大粽子。心灵手巧小组的同学给我们带来哪些别样的风采?
学生汇报:包粽 DV展示,图片展示,三个同学现场包粽。
师评语:综合实践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我们亲自去实践,去体验,这个小组给我们非常生动地展示了他们活动的过程,让我们为他们的自信和勇气而共同喝彩!
第四小组:
师导语:看来啊,端午节的名堂还真是不少,难怪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端午节留下自己的诗词佳句,这不,诗情画意组的同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呢?
学生汇报:端午文化(诗朗诵)
同学们,听了他们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师点评:这一组同学不但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对诗词歌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而且还从这些诗词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做个爱诗爱文的孩子,让我们的生活也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吧!
三、收获总结:
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节课呢的收获是什么呢?
二、让我们根据同学们的表现情况投票评出今天的展示大奖吧!
三、师总结谈话:
同学们,看到你们出色的表现,老师真为你们而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参与了,体验了,从而提高了,成长了。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所以,这节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端午文化已经带领我们迈入了中国节日文化的大门,你知道还有哪些传统的节日,我想里面还有更出色的内容等着我们继续去探究,让我们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吧!
作业设置
继续进行其他传统节日的研究。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一、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二、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三、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四、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五、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六、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一、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一、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二、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反思:
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
教师小结: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一、主题来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一、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一、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二、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三、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四、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一、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二、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三、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四、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一、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赞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别 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
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粽子香袋
目标:
一、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二、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三、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坚固 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家长反映: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
活动目标
(一)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二)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一)了解民俗民风。
(二)自制自玩龙舟。
材料及环境创设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设计思路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吃粽子、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熟悉,从而使幼儿爱祖国情感。
a、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一)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二)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的意义。
b、包粽子、吃粽子
(一)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二)幼儿吃粽子,边吃边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三)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
说明:此活动可在生活环节中进行。
c、制作龙舟
(一)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二)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d、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洁哪队为胜。
e、延伸
可以通过学唱《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
推荐阅读: 课教案 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