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二、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三、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七、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八、不迁怒,不贰过。
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零、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一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一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一三、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一四、不学礼,无以立。
一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一六、靠父亲的学识成不了学者。
一七、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
一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一九、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二零、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二、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二三、刚、毅、木讷,近仁。
二四、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二五、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二六、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二七、刀不快,石上磨。人不会,世上学。
二八、刻苦学习的人总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三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一、聪明靠努力学习,知识靠平日积累。
三二、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三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四、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 一分才。
三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三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八、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三九、勤奋是聪明的土壤,勤学是聪明的钥匙。
四零、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四一、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四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四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四四、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四五、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四六、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四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八、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九、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五零、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五一、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五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五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五四、尽心下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
五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五六、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五七、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五八、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五九、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僻让之心,非人也。
六零、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六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六二、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六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六四、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六五、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六六、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六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六八、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六九、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七零、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七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二、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七三、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七四、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七五、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七六、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