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鼓励方式见效快,很多父母爱用,但已上黑名单

据说,如果你家还在用这种方式鼓励宝贝,表明已经落后了70%。 D6j中文字网

故事1: D6j中文字网

有一次到一亲戚家做客,亲戚家有位7岁的小女孩,弹得一手好钢琴。小女孩的妈妈想让宝贝弹一曲给客人听,宝贝有些犹豫,那位妈妈哄着宝贝说道:“快!弹得好奖励一颗巧克力糖!” D6j中文字网

巧克力糖倒有魅力,小女孩动作利索了不少,弹得也挺好。得到众人称赞,妈妈想让宝贝再弹一首,但小女孩伸出手,示意妈妈先给巧克力糖,否则不弹,众人看到宝贝的样子哈哈笑。或许感觉权威被无视,那位妈妈露出一丝尴尬,随即冷冷地拒绝了宝贝。 D6j中文字网

这时小女孩反倒觉得莫名其妙了,她脸上的表情好像在说——不是说好的弹琴给巧克力糖吗? D6j中文字网

故事2: D6j中文字网

大街上,两位表兄弟模样的小男孩在争抢一个玩具机器人,爸爸对年龄稍大的小男孩说道:“儿子,分享给弟弟玩,懂分享的宝贝奖励一根冰淇淋雪糕。” D6j中文字网

这时两个宝贝相互把玩具往对方身上推:“我不玩了,让给你,我要吃冰淇淋。”结果谁也不愿碰玩具,似乎谁再碰到玩具谁就得不到冰淇淋一样,最终玩具被扔到了地上,还因为力度过大,机器人断了一条手臂。这时那位爸爸有些生气:“谁扔玩具谁不能吃冰淇淋……”两个宝贝相互指责,都说是对方扔的。 D6j中文字网

这位爸爸又心生一计:“谁爱惜玩具谁便奖励冰淇淋。”年龄稍大的小男孩第一个冲到玩具旁,把玩具抱怀里,引起年龄较小的男孩的争抢…… D6j中文字网

我感觉他们抢的是“冰淇淋”,而不是玩具。 D6j中文字网

D6j中文字网

故事3: D6j中文字网

客厅里,一位光头小男孩时而瞪着面前的墙壁发呆,时而趴在书桌上玩橡皮擦。他面前的作业本,只写了最前面一行的两个字。这时小男孩的妈妈从房间出来,大概看出了宝贝的磨蹭:“赶紧写作业,写完让你打一场电子游戏作为奖励。” D6j中文字网

“我要打3场!” D6j中文字网

“好,3场,赶紧写!” D6j中文字网

“错了一个字,这个,改正一下!” D6j中文字网

“……如果我改正……你让我打4场电子游戏!” D6j中文字网

小男孩的妈妈犹豫了一会便答应了。 D6j中文字网

这些宝贝的故事很常见,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大多数家庭。这些家长实际上是在自己面前“挖了一个坑”。为什么? D6j中文字网

一则经典的“物质奖励与动机”实验 D6j中文字网

1971年,心理学家Edward Deci召集一群宝贝做了一场为期3个阶段的“奖励与动机”的实验,实验人员让这些宝贝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D6j中文字网

在第1阶段:对所有宝贝没给予任何奖励; D6j中文字网

在第2阶段:将宝贝分成A,B组。A组的宝贝每做完一道智力题奖励1美金; D6j中文字网

在第3阶段:让所有宝贝休息,B组中不少宝贝继续解题,而A组所有宝贝自由选择在休息。 D6j中文字网

这便是后来知名的德西效应。 D6j中文字网

为什么对宝贝物质奖励,会跟教育背道而驰? D6j中文字网

斯坦福大学儿童心理学家Mark R. Lepper曾经提过,起初宝贝们只是随意在画画儿,倘若成人又比赛又发奖,宝贝们就会失去对画画的兴趣。那是因为本来宝贝带着好奇或兴趣在做事情,父母物质奖励的介入,不仅降低了宝贝对事情的内部动机和自发性的兴趣,甚至发生错位,物质奖励变成了宝贝继续做事的动机,并且会存在物质奖励一旦停止,事情便不会继续的风险。丢了内部动机,让宝贝从一开始,便“输在了起跑线”。 D6j中文字网

D6j中文字网

除此之外,物质奖励还带来下面负面后果: D6j中文字网

诺丁汉大学的儿童学者认为,学龄前的宝贝习惯于做事情得到奖励,宝贝的专注力将转移到奖励上,减弱了宝贝对事情的投入,甚至导致宝贝下次不会再关注事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儿童学者认为,父母对学龄前宝贝进行奖励,这些宝贝长大后更容易有自私性格、合作意识也较差;布兰迪斯大学的儿童学者认为,那些因为写作业而受到奖励的宝贝,他们完成的作业往往最缺乏创造力……虽然大多数父母了解了物质奖励的危害,但仍有三成以上的父母毫不知情;即使知情的,还有意无意在用。 D6j中文字网

该如何鼓励宝贝才是根本? D6j中文字网

保护宝贝对事情的内部动机,或培养宝贝对事情自发性的兴趣。有些事情,宝贝们一开始是有内部动机的,比如有些宝贝认真写作业是为了获得知识,有些宝贝分享玩具是为了有人一起玩,所以宝贝有主动性行为,父母便无须多此一举奖励宝贝。倘若是一些父母希望宝贝能做,但宝贝却不愿做的事情,比如那些看一眼作业或书本便会“昏迷”的熊宝贝,父母便要培养宝贝对事情的兴趣。 D6j中文字网

鼓励宝贝做“不愿做的事情”分三步走: D6j中文字网

1、分析宝贝为啥“不”? D6j中文字网

无论哪些事情,总会有愿意做的宝贝,也有不愿意做的宝贝;在这些事情上,有些属于宝贝可以不做的,比如宝贝不吃西兰花,那么Ta可以选白菜或西洋菜,但有些事情是不可不做的,宝贝如果不想做,父母便要了解原因并找到合适的引导方法,比如宝贝不愿写作业或不愿学英语。 D6j中文字网

直接问宝贝原因是最合适的方式,但有些宝贝回答不出来,或者有些宝贝绕了半天也说不出所以然,据统计,一个不愿学习或写作业的宝贝,大多数原因是缺乏兴趣和成就感,并且兴趣和成就感是互为因果的“孪生兄弟”。 D6j中文字网

看看下面一位妈妈(A妈妈)是如何了解到儿子小A不爱写作业的原因的? D6j中文字网

小A是个让人头痛的宝贝,总是不爱写作业。A妈妈没有指责宝贝,而是自己私底下“做功课”:翻看宝贝以往的作业本,看看宝贝的作业成绩和错漏情况。幼儿说提醒,不爱写作业的宝贝,他们的作业成绩往往一般或情况较差。接着,A妈妈还私底下跟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反映小A的功课经常70分左右徘徊,对作业的热情度低。 D6j中文字网

D6j中文字网

2、鼓励的最有效动力——寻找点燃宝贝成就感的小火苗 D6j中文字网

这里还是以A妈妈和小A为例子。 D6j中文字网

A妈妈在与老师沟通时发现,小A虽然不爱写作业,但是写自己名字时非常认真,字迹也非常工整。A妈妈看到在书桌上发愣的儿子,走过去拍拍小A的肩膀,高兴地告诉小A:“老师说的你写名字很认真,字迹非常工整,她说每次看到你作业本的名字时都感觉到高兴。”小A露出惊讶,随即高兴地笑了。紧接着宝贝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开始一笔一划认真地写起了作业,小手指那么用力、神情那么专注,似乎要把丢失已久的认真劲儿一股脑找回来……A妈妈看着儿子认真的背影笑了。 D6j中文字网

上面的做法,实际上是通过称赞引导宝贝的积极行为。正如Michael Tulley通过众多研究证明,体罚、训斥、侮辱宝贝根本是无效的;赞扬、赞同和鼓励才能更有效。很多时候,鼓励比教训更有用。 D6j中文字网

3、鼓励的顺风车——利用“同伴效应” D6j中文字网

很多爸妈们会发现,面对一个不爱写作业的宝贝,如果把Ta放在一位正在认真写作业的宝贝旁边,这个宝贝也会变得认真起来,这便是“同伴效应”。所以,如果一个不爱分享的宝贝有个爱分享的同伴,一个不爱弹琴的宝贝有个爱弹琴的同伴……毫无疑问会影响着这个宝贝的行为。所以,当你发现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你的宝贝看书,把他带往图书馆是最简便不过的方法了。 D6j中文字网

美国教育家雷夫·艾斯奎斯认为,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宝贝良好行为的做法很危险。相当于在宝贝纯洁的内心种下了邪恶的种子,接下来父母的一切教育也变了味道。 D6j中文字网

所以,下次倘若你想鼓励宝贝,第一时间摒弃的该是物质奖励或金钱奖励了。 D6j中文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