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宝贝如何教育?青春期宝贝的父母们最常见的担心,就是宝贝不听话。尤其是在宝贝12-18岁的阶段,家长们常觉得和宝贝很难沟通,同时担心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变成叛逆少年、坏宝贝。下面来看看青春期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其实,宝贝不听话,不代表变坏。相反,这是青少年进入成年期前自然的历程。
在儿童期的宝贝,凡事依赖父母,也多顺从父母,家长怎么说宝贝就怎么做。随着身心的发展,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宝贝们开始自我探索,会产生比较多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受到约束。
他们会想要去证明自己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但往往因为我们不够了解就被认为这是一种叛逆。
这种独立思考行为的能力正是变成一个成熟大人所必备的。而这些所谓的叛逆行为也大多会在成年期的性格发展成熟后慢慢消失。
但青春期的教育依然是必要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命令式沟通。
案例1:王妈妈说,“你才上初中就学人家交女朋友,以后不准再和那女宝贝见面,下课立刻给我回家!”宝贝回嘴:“我已经长大了不用你管!”
在这个案例当中,宝贝出现父母认为的不适当行为时,父母立刻用命令式的沟通方式,自然引来宝贝的激烈反抗。
青少年常坚持己见并且反抗权威,要改变他们的想法并不容易,尤其是用这种直接命令的方式。宝贝不明白个中道理缘由,因而更难接受。
现如今,宝贝越来越早熟,有自我的想法,父母应该转变为扮演引导者甚至是陪伴者的角色,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宝贝去思考自己的决定可能造成的正负面影响,并学习为自己决定的结果负责。
家长要避免的第二个误区,是和宝贝站在对立面。
案例2:陈爸爸对着他的宝贝说道:“你看看你浑身是伤,在学校跟人打架了吧?就只会打架,真是没用的坏宝贝。”可以预期这个时候宝贝是头回也不回地进了房间。
在这个案例当中,父母犯的错误是过于决断、批判。跟宝贝沟通时应该多点倾听,披头的斥责会堵住宝贝的嘴,也堵住他的心。
当你认为宝贝犯错的时候,应先了解事情发生背后的原因。
有时宝贝自己也会因为犯错而害怕、难过,这时候父母要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先试着同理并接纳他的情绪,之后再和宝贝讨论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适当的解决方式。
斥责只会贬低宝贝的自尊,无法学会接纳自己,更无法学会包容和原谅别人。
有的父母可能会担心,总是包容会不会把宝贝宠坏呢?一直退让会不会让宝贝无法无天呢?当然,对宝贝适当的规范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家长要避免的第三个误区是不能滥用家长职权。好的父母应该扮演一个有智慧的规范者的角色。
案例3:李爸爸正叨念着:“我每天回家就看到你在打电动,也不多花点时间用功念书,再不听话就给我滚出去!”宝贝立刻回嘴:“出去就出去!”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适时规范宝贝的电玩时间,但并不是用威胁的方式。
规范如何定立也很重要,太严格的限制宝贝如果做不到,定了也没用。定立规范前务必和宝贝讨论,让他有参与感和部分决策的自主权,培养他的责任心。
可以具体和宝贝讨论每天电玩多少时间可以有把握不至于影响应该完成的功课,也可以借机讨论如何做好时间规划。
亲子关系是人生当中最奇妙的、充满挑战的一种关系。想品尝亲子关系的美好,有赖于父母用心的经营以及在挫折中不断的学习和成长。
在这个过程里,沟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地,当家中宝贝进入青少年阶段,大多数的父母会感受到跟宝贝沟通的困难和冲击,因而感到挫折、无奈。
不过,危机就是转机。
父母如果能够重新调整眼光,认识亲子之间的差异和问题,使用有效的沟通方式来跟宝贝互动,化解冲突,便是转危为安的成长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