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犯错时,该怎么正确引导?”:教育也要给宝贝留尊严。最近,一男孩穿内裤在路边蹲马步的视频引热议,引来不少围观者。
了解得知,男孩上二年级,在学校摸了女同学的屁股,母亲为了纠正儿子错误决定给宝贝一个教训,就让宝贝脱光衣服在路边蹲马步,想让宝贝感受一下别人的眼光。
对此,网友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妈妈做法没毛病,以后宝贝一定长记性,不再犯同类错误。
也有网友认为,这恐怕比打宝贝一顿还伤人。
这位妈妈及时教育宝贝的想法是好的,但方法有点偏激,会伤了宝贝自尊,对宝贝的心理发展不利。
宝贝犯错,少惩罚多教育
作为家长,一定要分清惩罚和教育的区别。
惩罚是一种父母的干预行为,对宝贝的错误给予惩戒,让宝贝承受难受的后果,比如打骂、扣零花钱等。这通常来自于父母沮丧绝望的感受,会给宝贝传递“我很糟糕,我很差!”的信息,宝贝难以从惩罚中学到正确的行为。
而教育不同,它是将重点放在引导、帮助宝贝改正错误上。
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混淆了惩罚与教育,常用惩罚来教育宝贝,希望宝贝从中吸取教训。可多数事与愿违,惩罚并没有教会宝贝对错,还带来负面影响。
5月7日,信阳一段“虐打儿童”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显示,一女子抓住一四五岁男童的双腿,将其身体倒置用手拍打宝贝屁股约一分钟,其间男童不断哭喊妈妈。原来,该女子是男童母亲,因为宝贝淘气,对其进行教育。
当然,适当惩罚教育是可以的,但要把握度。毕竟我们惩罚的目的不是惩罚本,而是让宝贝认识到错误。若宝贝认识不到错误,那惩罚是无效的,无意义的。
即使打宝贝一顿认了错,也只是暴力下的屈服,内心还是抗拒的,还让亲子关系疏离。而且心不甘、情不愿的惩罚,只会增强宝贝的逆反心理。
教育也要给宝贝留尊严
去年,一条视频在网上疯传。
宝贝在8天内跟朋友们一起偷偷花掉家里7000元,父母又气又急,爸爸操起棍子,把宝贝堵在床上,奋力地打了起来,据奶奶说打了“有几百下”。
妈妈则在一旁,把宝贝被打的视频录下来,说是给花这7000块钱的宝贝们看。整个过程,宝贝不停地哀求:“求求你们,不要啊……”。
视频最后,奶奶心疼宝贝,夺下爸爸的棒子,坐在床沿上哭泣。而宝贝爸,刚刚咬牙切齿打宝贝的汉子,像个宝贝似的,伏在墙上嚎啕大哭……
家长的本意是把视频拍给一起花钱的宝贝看,让他们的父母良心不安。
可这样把打宝贝的视频放网上真的很伤宝贝,这种做法比起打骂,更让宝贝难受、绝望!
小宝贝也有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强。大庭广众之下千万不要惩罚宝贝,特别在宝贝交际圈内,要给宝贝留尊严,最好回家后再对宝贝批评教育。
否则会给宝贝内心带来极大的伤害,让宝贝感到自卑、羞愧、失去信心,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极端举动。
心理学里有个“权威期待”的概念,很多时候,父母就是宝贝的权威,当父母对宝贝持有某种期待时,宝贝未来的发展很可能就会往该期待前进。
这个“权威期待”不仅仅是正面期待,还包括负面期待。
错误的惩罚,会给宝贝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会使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惩罚的目的在于“育儿”,因此必须考虑“不伤及宝贝的自尊”和“不打击宝贝的自信心”。
宝贝犯错时,该怎么正确引导?
1、温柔而坚定的教育宝贝
《爸爸去哪儿3》有一个情节:
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和夏克立的女儿夏天,被村长要求看守糖果和冰淇淋,两小孩经不住诱惑,违反了规定,偷吃了糖果。
面对同样事情,两位爸爸的语气和态度却截然不同。
林永健怒气冲冲地训斥大竣:“吃什么吃?你为什么要吃?站一边自己好好想想去”,然后转身走开了。
而夏克立则把女儿拉到一边,心平气和的告诉她:“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错了就要接受惩罚的道理,然后让女儿去罚站。”
受到批评后的两个宝贝后来的表现也大不相同。
被爸爸大声训斥的大俊,从“冰淇淋事件”开始心中就有了疙瘩,在之后各种活动中都和父亲赌气,一直不配合。
而被爸爸温和教育的夏天,真心认错,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罚站,在接下来的节目中也完全没受刚才事情的影响,继续开心地玩乐。
爸爸愤怒的训斥或平和的引导,效果天壤之别。
一个让宝贝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主动承认错误,并情愿接受惩罚;一个让宝贝不明所以,郁闷赌气一整天。
美国说话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研究者将妈妈们的吼叫声以超过85分贝的音量,放给10名7至10岁的儿童听。之后让他们写出妈妈吼叫的内容,结果只有13.3%的宝贝写对。
研究者称,大声吼叫,对管教宝贝毫无用处,音量越大,宝贝注意力越不集中。
因此,教育宝贝态度一定要温和友好,至少不能发脾气,等自己和宝贝双方都比较冷静了之后,再了解宝贝为什么这么做,告诉她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让宝贝去承担相应的后果。
宝贝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的意见,改正错误。
2、批评前,先听听宝贝的理由
泰国有个公益片,一位演员乔装打扮成学校里修剪花草的园丁,他推着小推车载着几盆花草路过泥泞的小路。
当宝贝放学时,他故意将车子推翻,寻求帮助。每个宝贝都去帮忙,甚至不惜弄脏自己衣服。
当家长看到宝贝满身泥泞出现在校门口时,反应各不相同。
有的暴跳如雷,立马开始责备宝贝;有的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有的心平气和,耐心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校门口的显示屏播放了刚才宝贝帮助园丁的一幕。你看,本应该为宝贝的行为感到骄傲,有的父母却因为宝贝弄脏了自己而责骂宝贝,这不仅让宝贝伤心,还可能破坏宝贝的热情。
不论何时、何事,一定要先听听宝贝自己的理由,让宝贝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然后再下结论。
3、教育切忌喋喋不休
知乎上有人提问:最反感父母是什么时候?
高赞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一名男生说道:“很多话讲一遍就足够了,虽然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父母说的次数多了,心里不知不觉就烦……”
一名女生也说道:“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天天怀疑我早恋,后来我故意早恋,就是为了气他们……”
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黑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在脑海中出现一只黑熊形象。
为了让宝贝心悦诚服而采用不断重复的方法,不但不会起到正面效果,反而会增加宝贝的逆反心理。
批评的质量与其数量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有效的批评应是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和实质。
高尔基曾说道:“爱宝贝,母鸡也会。”教育宝贝,则需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