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宝贝,不能触碰的三个底线。说起批评,父母都不会陌生,每当宝贝犯错,出现不良行为时,批评就成了父母的一种教育方法。
但是怎样批评是一种艺术,一旦处理不好, 很可能伤害宝贝或者不良行为愈演愈烈。
想要做到正确的批评,这三个底线,父母需慎重触碰。
对人不对事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批评宝贝时,口无遮拦,只顾着发泄情绪,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宝贝本身,而不是宝贝的行为。
比如父母不满宝贝学习,说道:“你就是笨!”而不是说道:“花的功夫不够。”
比如宝贝做错事撒谎,父母说道:“你这个撒谎精!”而不是说道:“撒谎是不好的!”
当我们批评宝贝的时候,应该就事论事,对宝贝的行为进行评价,而不是任性、放纵地指责宝贝的人格和品质。
“笨”和“花的时间不够”,撒谎精”和“撒谎的行为”,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客观评价宝贝的行为,宝贝还可以去弥补和修正,还可以继续做个好宝贝。
但人身攻击,给宝贝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就意味着宝贝今后怎么做都于事无补。
不注意时间与场合
批评宝贝之前,父母一定要注重时间和场合。
古人说,教育宝贝有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 疾病不责。”
拿“对众不责”来说,我见过很多家长,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只要宝贝让自己不满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教训一顿再说。
面对这种场景,宝贝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这个丢脸的情境。
即使你说的再有道理,宝贝也听不见,而且这种方式最容易摧毁宝贝的自尊心。
很久之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宝贝因为在学校犯了点错,老师把宝贝父亲叫到学校。
这位父亲很气愤,当着办公室所有老师的面,一边骂,一边给了宝贝一巴掌。
结果到了晚上,宝贝迟迟没回家,家人连夜出去找,才发现宝贝已经自杀了。
再小的宝贝,父母也请给他留点面子。
无论是在亲戚面前、大街上、餐厅还是在学校......人前教子都要慎重。
推开、拒绝宝贝
曾经在地铁上,看到一小朋友,惹了他妈妈生气,哭着喊“妈妈抱!”
妈妈不停地推开宝贝,用充满着拒绝和冷漠的语气地说道:“你一个人在这里吧,我不管你了!”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也很常见,宝贝调皮,妈妈带着隔离和拒绝的情绪去批评宝贝:
“你不是不走吗?过来干什么?”“你别抱着我!知道你自己错了吗!”
对宝贝而言,最令自己难过和害怕的批评,不是打骂,而是父母的不接纳。
虽然,这种方式似乎可以让宝贝乖乖就范,但并不能让宝贝认识到错误,反而让宝贝觉得,犯了错,父母不再喜欢自己。
这样的认知,很容易让宝贝陷入焦虑。
批评宝贝,要让宝贝知道,我无条件接受你,我不接受的只是你的行为。
每个宝贝犯错后,都希望父母一如既往地爱自己。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宝贝知道哪里做错了,如何弥补犯下的错误,并不是单纯地让父母发泄情绪。
批评的原则,是在维护宝贝的自尊心、尊重宝贝的前提下进行的,少了这个原则,批评就没有意义。
对宝贝的批评有的放矢,宝贝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批评之后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