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说,这些迹象表明家长把宝贝养得很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只不过不是在所有人面前都会表现出来而已。
很多父母都不喜欢宝贝在自己面前“发脾气”。
对多数人来说,越是觉得亲近的人,就越容易让自己在他们面前表现情绪。
这对宝贝来说也一样,如果宝贝感觉自己和父母亲近,就会把自己的各种情绪都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特别是愤怒、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
如果宝贝从来不在你面前表现情绪或者只表现一类情绪时,或许你们的亲子关系就有一些问题了。
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阻止宝贝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在宝贝表现某种情绪的时候去打岔,要懂得接受宝贝的每一种情绪,如果宝贝不懂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也要帮宝贝说出来!
宝贝受伤或者遇到问题时
首先找你
父母经常认为宝贝遇到问题会找自己解决,其实未必。
宝贝会先猜测父母对这个问题的反映,而所有判断的标准都是在他们过去和父母相处的经验中所得,只有当宝贝觉得会得到帮助的时候,他们才会把问题告诉父母。
如果宝贝以前遇到问题找到父母时,经常受到父母的无视或者责怪,那宝贝宁愿自己面对问题也不会再找父母求助。
宝贝会和你谈自己的想法
不担心你会有什么反应
有的父母对宝贝特别严厉,或者对宝贝的想法、情绪反应过度,慢慢宝贝就会不愿再和父母说自己的想法。
此外,宝贝也能比较准确地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如果他们觉得父母不能承受,也不会告诉父母。
你对宝贝的反馈
不评判也不贴标签
有些父母不但不能客观地反馈给宝贝信息,反而还会给宝贝贴很多标签。
曾经听过一个妈妈说宝贝不爱吃蔬菜,这原本也没什么,可她却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逻辑:因为宝贝不爱吃蔬菜,所以他性格急躁!
我实在想不出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父母总是无故地给宝贝贴标签,不但不能让宝贝变好,反而会让宝贝变得像你所说的“标签”一样。
你鼓励宝贝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宝贝会发展出“持之以恒”的能力,他们也会更少地尝试危险行为。
可有些父母却不允许宝贝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他们让宝贝发展的“兴趣”,其实是自己没有被满足的兴趣或爱好。
如果父母不让宝贝发现自己的天赋,逼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宝贝会很害怕自己让父母失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也会尤其大。
这样的结果就是,宝贝一直在压抑中学习。
你会给宝贝设置恰当的规则
不担心宝贝反抗
负责的父母会引导宝贝的行为,给他们设置恰当的规则,而不会因为担心宝贝不高兴,或不喜欢自己,就对宝贝听之任之。
恰当的规则包括:
每天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比如吃饭时间、睡觉时间;
生活习惯规划,睡前刷牙、换洗衣服、做家务、晚回家要让父母知道和谁在一起等等;
使用礼貌用语,去别人家注意什么礼仪,过马路、乘车要注意什么等等。
会对宝贝道歉
并且弥补过错
亲子相处中出现的问题,未必全是宝贝的错,有时父母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如果事情已经发生,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承认并且弥补自己的错误。你可以和宝贝谈谈,或者冷静下来之后想想,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你也可以和宝贝谈谈:当时是什么情绪或者想法,让你没有克制住冲动。
亲子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传统的思想总是认为父母对宝贝就是应该高高在上,对宝贝做什么都理所当然,甚至只要是自己觉得“为了宝贝好”就不考虑宝贝的感受去做。
常听一些父母说道:我打他是为他好。
这是很奇怪的逻辑。如果想让宝贝明白道理,首先要用宝贝能理解的语言去讲道理。打宝贝一顿,只会让宝贝害怕“被打”这种行为。宝贝最后会得出结论——我这么做会被爸妈打。
但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也许永远都不知道......
如果我们真的“为宝贝好”,那就去站在宝贝的角度,让他成为一个真正具备幸福能力、快乐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厢情愿的从自我出发,去指责、打骂、教育宝贝。
教育宝贝的过程,就是在回顾我们自己人生、疗愈自己的时刻:去看见自己的不足、借此修正和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成为更棒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