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的性格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影响的,那么宝贝没主见是怎么回事呢?没主见的宝贝,都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宝贝没主见,和父母哪些行为有关系,如何才能正确地引导宝贝重新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呢?一起来看看吧!
晚上带宝贝出去玩,遇见了几位妈妈在聊天。
其中,一位妈妈抱怨道:
我家宝贝太乖了,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毫无主见。
她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每天晚上,宝贝都要问她第二天穿什么衣服,问她喜欢哪一件,就只摇头,不得已,自己只能帮宝贝搭配好。又或者有时候对宝贝说,咱们出去游泳吧,宝贝“哦”医生就乖乖换鞋拿包准备出门,但你要是问她“你是想去游泳啊,还是想去公园啊?”宝贝就会陷入重度迷茫和混乱,真要把人急死,却又毫无办法。
“宝贝从小就这样吗?”一位妈妈问。
“也不是,小时候可皮了,爬上爬下的,一会想这样一会想那样的,可那么危险,哪能放任她啊!”
果然,像大多数父母一样,一边抱怨宝贝没有主见,什么事都要问父母,一边却要求宝贝听从自己。这种要求和做法是自相矛盾的,好比把宝贝关在笼子里,却要求他能飞上蓝天。
宝贝没主见,可能和父母这些行为有关系:
1、家长过于焦虑
有些家长总是担心宝贝做的不好、做的不对,害怕他们犯错误。当宝贝的行为和自己的期望不同时,他们就开始焦虑,而这些父母通常会在无意识件就对宝贝提出过多的约束。父母在宝贝心目中本来就是权威的存在,久而久之,宝贝产生畏惧心理,对父母的安排唯命是从,不敢说、不敢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2、父母一味包办,不给宝贝做主的权力和空间
父母这样做的原因,通常是出于“好心”,总是唯恐委屈了宝贝,于是就一味包办、代替或过多地干涉宝贝的事情。这样,宝贝自然就会变得没有主见。并且,小宝贝又没有独立做事的经验,一旦遇事让他拿主意时,难免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3、过分苛求事与愿违
如今的爸爸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对宝贝往往期望过高,总是不满意宝贝的表现,赞许少,批评多。有的爸爸妈妈还让宝贝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又不帮助他。结果,宝贝就会产生越来越深的挫败感,失去自信,他们害怕做错事情后被家长批评,却又不知怎样才能做好,因而变得优柔寡断,无法做主。
“没主见”的宝贝们从小接受家长的教育:“要乖、要听话”,家长们什么都帮他们考虑好、决定好、准备好,于是他们也就习惯了放弃自己决断的权利。缺少主见对宝贝今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如何才能正确地引导宝贝重新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1、给宝贝“做主”的机会
宝贝自出生后,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宝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事物产生自己的想法、看法、意见。虽然这个想法可能是天马行空的,但家长不要因为宝贝稚嫩的想法而剥夺他们思考的权利。学会让宝贝自己做主,也是对宝贝的一种尊重,会对宝贝以后人格、性格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好好听宝贝说话
宝贝在小的时候,总是喜欢唠唠叨叨地将一些自己见到的人或事,又或是自己的想象的一些好玩的事情,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嫌宝贝啰嗦和麻烦。因为宝贝的这种“唠叨”恰好是宝贝自主意识的最好体现,他试图想你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家长要鼓励宝贝的“唠叨”,也要适时的附和宝贝幼稚的想法。
3、给宝贝“犹豫”的时间
很多时候,宝贝做不了决定,并不是他们没有想法,而恰恰是想得太多,才导致犹豫不决。当宝贝在做选择的时候,家长如果不耐烦地一直催催催,或者干脆替宝贝做决定,很容易打击宝贝自主的积极性。给宝贝充分的考虑时间,相信宝贝能做出决定,家长的信心将会转化为宝贝的自信。
4、勿抢宝贝的“话头”
不少家长在听宝贝讲话时,有时会觉得宝贝的语句、用词不够成熟,喜欢抢过宝贝的“话头”来说,这样做无疑是剥夺了宝贝说话的机会,同时也会让宝贝对以后的表达失去信心。
因此,在宝贝想说话的时候,即使他辞不达意,家长也应让宝贝用自己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而不能抢做宝贝的“代言人”。5、不要批评宝贝的意见
由于年龄的原因,宝贝在表达意见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但是无论这意见多么幼稚和错误,父母也不要给予批评、指责等负面评价。如果宝贝总遭受这种挫败,久而久之,他就会不愿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终止此种尝试。
宝贝总要长大,要面对很多需要决策的问题,家长毕竟不能给宝贝做一辈子的主,所以,让宝贝学会自己做决定,可以塑造宝贝的独立性、责任心和自信心,这是一个非长重要的成长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