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会发现,小时候宝贝怎么爱都爱不够,然而随着宝贝成长,宝贝却对父母的尊重表现得越来越少。
于是我们时常感到沮丧:宝贝怎么越来越难管,到底哪一步做错了呢?
1964年,《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第一集《7 up》片头出现这样的字幕: “让我带一个宝贝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
儿童时期,家庭往往能影响宝贝的一生。
0到6岁,可以说是宝贝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宝贝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价值观形成等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有些事你没做对,以后很难管好宝贝。
宝贝3岁后,你应该鼓起勇气对他说“不”
如果说0-3岁是宝贝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给宝贝再多的爱也不过分,但是到了三岁后,你就要学着拒绝宝贝。
一般来说,3岁之后的宝贝,哭闹常常带着一些特殊的目的,甚至开始会看父母的颜色,试探父母的底线。
比如要吃零食、要玩手机、要买玩具,他就会大声哭闹、打滚耍赖,如果父母一味的让步,宝贝下次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让你妥协。
等他长大了,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逼父母妥协的方法也越来越多。
所以,在宝贝成长路上,原则性问题,容不得半点商量。
美国一所学校给父母的备忘录: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的无理要求只是在试探你。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时候,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对错。
对宝贝说“不”,一开始可能会很难,但这件事,如果你不做,那才是最不负责的教育。
宝贝6岁前,好的生活习惯要养成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经说过:
“做什么事情最容易?向别人提意见最容易;做什么事情最难?管理好自己最难。”
然而管理好自己的关键,就是养成一些好习惯。
0到6岁是宝贝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曾经一位幼儿园老师对我说道:宝贝在幼儿园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养成好习惯。比如阅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讲卫生等等。
如果这个时期,宝贝没有养成这些好习惯,以后你再想让宝贝多看书、多讲卫生、多参加体育活动、按时作息......恐怕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
同事的女儿今年6岁,从吃饭睡觉到穿衣服穿鞋,每一样都需要大人操心。同事发现女儿沾染了太多的坏习惯,比如自己的玩具娃娃弄得一地都是,却不知道收起来;完成幼儿园老师布置的任务时,东张西望,特别不专心;吃饭的时候一边看电视,一边爷爷奶奶跟着喂......
而追溯起这些坏习惯的源头,是大人的纵容。养成好习惯不容易,戒掉一个坏习惯更不容易。
所以宝贝6岁前,不要忽视那些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习惯,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宝贝适应未来的生活的基础。
好的亲子关系,比好的教育更重要
前几天,和几个老友聊天,其中有一朋友聊到宝贝快上初中,但却越来越不听话,喜欢和父母反着来,父子两关系也很僵。
了解之后才知道,在宝贝很小的时候,朋友夫妻两出门在外做生意,和宝贝的相处的时间很少,宝贝交给老人带。朋友每次一回家都能发现宝贝身上有一堆行为问题,但是还没说两句,宝贝就赌气。
我对他说道:“你和宝贝之间,亲子关系不良才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太重视对宝贝的教育,却忘记与宝贝保持良好的关系,和宝贝之间没有足够的陪伴,结果教育显得格外吃力。
亲子关系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和宝贝之间,缺少爱的连接,没有这种连接,就无法触动宝贝的内心,你的教育就不可能起到作用。
而且在一段不良的亲子关系中,过分的教育会引起宝贝的逆反心理。
所以,在宝贝小时候,父母最先应该做的,多陪陪宝贝,和宝贝建立高质量的情感连接。有了好的关系做基础,不必喋喋不休地告诉宝贝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宝贝自然会愿意信任家长。
在一段亲密自然温馨的家庭关系,宝贝变熊的几率会小很多。
6岁前,比起说教,示范更有效
宝贝从呱呱坠地起,最先接触和认识到是父母,所以在认识世界探索世界时,是向父母模仿学习的。
比如有的宝贝学说话时,会模仿父母的发音、语气、用词,哪天你不小心说了一句脏话,过几天你会发现,这句话居然从宝贝嘴里说出来了。
再比如女宝贝看到妈妈穿高跟鞋也想试着穿,男孩看到爸爸开汽车,他也会想去抓方向盘。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实验发现:宝贝通过观察榜样进行模仿来学习。可以说,宝贝的习惯、德行,或多或少都能从父母身上看到些影子。
所以这个时期的宝贝虽小,父母更要在宝贝面前做好示范。
想让宝贝学会打招呼,自己平时多主动问好;
想让宝贝多阅读;那就放下手机,拿起书;
想让宝贝爱运动,自己决不能总宅在家......
身教永远大于言传,你想要宝贝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