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妈妈说,她的儿子5岁,因为被人嘲笑而不敢出门。当家人带宝贝出门时宝贝会哭,怎么哄也不是。事情是因为有一次,她带着宝贝跟别的小朋友玩,宝贝在玩别人的玩具时被对方的家长呵斥成“小眼睛”,对方说道:“小眼睛,你的眼睛这么小看不见玩具,蚊子也飞不进……”他的儿子很受伤。
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心理发展理论来说,5岁后的宝贝会更多地关注“自卑”,宝贝们在5-12岁会经历自信危机,所以父母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宝贝克服某些自卑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宝贝们的自卑感,可能来自于自身的样貌不足或不如意的衣着,也可能来自于自身的能力,比如宝贝的小伙伴能拍球30下但他不能时,那么这个宝贝就可能会产生自卑感。自卑感会影响宝贝做事的主动性,让他们沉浸于消极的被动中,比如有些宝贝可能会自卑于头发剪得不好看而不愿分享玩具。父母如何应对宝贝的自信危机?方法是否足够科学?恐怕会决定宝贝一生自信。
父母如何帮助宝贝建立自信?
让宝贝“接受自己”的方法
在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认知法”,简单地说,就是让宝贝认识自己,帮助自我接受——我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我跟别人不同,但我有快乐和积极生活的权利。对于宝贝不可改变的样貌或缺陷的自我认知,能给宝贝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当宝贝意识到自身的能力只是比别人落后一些,状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助于宝贝进步。
想起了《阿甘正传》里,小时候的阿甘双脚畸形,需要戴着脚撑走路纠正,妈妈告诉他:“上帝如果想让人人平等,就会给每一个人带上脚撑。”所以,每个宝贝都是与众不同的存在。
英国有一位小男孩阿奇尔因为天生没有一只耳朵,难过地拒绝跟人说话,他的爸爸告诉他:“很多宝贝两只耳朵,但他们常常是‘左耳进右耳出’。你只有一只,说明你是一个优秀的聆听着,这是大自然给你的礼物。”听了爸爸话,宝贝觉得好多了,也慢慢接受了自己跟别人不同的事实。
每个自卑的宝贝,大部分时候是因为负面的自我认知,从而给自己带来错误的看法,所以积极的认知能帮助宝贝的心态变得阳光。认知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目的是重构认知。一朋友的儿子认为自己“画画不好,是因为太笨”,他的爸爸是这样通过认知引导的:
爸爸:你的弟弟比你小,他也不会画画,你觉得他笨吗?
宝贝摇头。
爸爸:街边那位穿红色衣服的乞丐,他看起来很笨,你觉得他涂抹在地上的画丑吗?
宝贝摇头。
爸爸:达尔文小时候因为成绩差被人笑是笨蛋,你觉得他是笨蛋吗?
宝贝又摇头。
爸爸:画画不好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画得不够多。
宝贝便坦然了。
帮助宝贝在某方面找到自信
阿德勒说,当一个宝贝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便产生自卑感,父母可以通过帮助宝贝补偿建立优越感来抵消自卑感,强化优越感。简言之,就是宝贝会在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时产生自卑感,父母可以帮助宝贝在某些方面找到优越感,从而建立宝贝的自信。比如一个长相不够俊的宝贝如果成绩非常好,Ta可能便很自信;比如一个宝贝家里穷,如果长相俊俏,Ta可能便很自信;比如一个宝贝天生身体有缺陷,如果在某方面有专长,比如跳舞很好或智商超群,Ta可能便很自信……这便是优越感的补偿得到的自信。一个宝贝如果一直沉浸在自卑中,是不利于健康成长的,至少对于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小时候有个玩伴,因为几岁时腿部受伤没能及时治疗而有些瘸脚,常常被一些不懂事的宝贝嘲笑为“天枰”,让他很自卑。后来,他学会了吹笛子,小曲子吹得婉转流利,还能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让很多小朋友都羡慕不已。有一年还代表学校去表演,获得不错的成绩。他在吹笛子方面的优越感慢慢地替代了他的自卑感,即使因为瘸腿而再被嘲笑时也没那么在意了,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自信。
父母的爱,始终是宝贝最得力的后盾
每一个宝贝的成长,都需要认可和支持。当一个宝贝感受到外界的冷落或别样的眼光时,父母常常是他们最得力的后盾。因为这些宝贝受到了伤害,他们难过,他们失去了安全感,父母的认可、安抚和爱,就像宝贝成长的“加油站”,宝贝受伤了从父母那里“加油”,得到力量,才能勇敢地面对成长路上的一些不愉快的目光或看法。擅长鼓励和支持的家长,会养育出抗挫能力强的宝贝。
美国知名歌手艾蕾莎·摩儿是一位母亲,她曾经说过自己女儿的自卑故事,让人感动。她的女儿有一天跟她说道:“妈妈,我是我所认识的人里面,长得最丑的女孩。”这位母亲问女儿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宝贝说道:“我就像个留着长发的男孩。”这位母亲跟女儿说道:“我有时也会被人笑,说我像一个男的,说我肌肉太发达,或者嫌弃我长得太壮,但是,你看我有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开始留长发或开始改变身材吗?”宝贝摇头。这位智慧母亲最后说道:“蛤蚌要对抗侵入它们贝壳的沙砾才能养出珍珠,做最真实的自己,让别人知道,美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所以,如果你的宝贝也常常自卑,请这样鼓励Ta:做自己,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