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公共场合吵闹怎么办?面对宝贝在公共场合的无理取闹,家长该如何管教?当自家的宝贝在公共场合乱喊叫,引得众人侧目时,你什么感觉?愤怒、羞愧、害怕、焦虑、内疚、无助……恨不得挖条地缝钻下去?
其实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这个行为,不是绝对的不好的行为,这个问题的核心点在于:
这个公众场合的规则要求是什么;
在公众场合所产生的行为,是否侵害了他人的权益,影响公共秩序。
想要宝贝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需要具备三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并不是简单地只要父母提出要求宝贝就能够做到的。
能力一:规则意识的建立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宝贝规则意识的建立其实从一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最初,规则意识体现为父母为宝贝提供的稳定、持续的照顾,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包括照顾宝贝的人,给宝贝使用的各种物品,这些都是在帮助宝贝认识和适应这个环境,从中获得安全感。稳定、有序,有助于宝贝认识世界。
2-4岁宝贝处于秩序敏感期,这个阶段宝贝通过对于秩序的要求来了解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自己,并获取安全感。
宝贝对于外在秩序的要求体现在对场所、顺序、拥有物、习惯、约定这几个方面,在看到外面世界的秩序后,才了解外面的环境,随后才能了解到自身与外面环境的关系。
所以这个阶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规则意识建立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就非常需要父母帮助宝贝建立起正确的行为习惯,并且形成规律,稳定下来。
4岁之后,只要跟宝贝讲清楚规则,他能够明白,这是规则要求,同时是他能力范围内能够做到的,基本上他都会按照要求遵守的。
在这里面有一个需要父母特别关注的点就是,因为很多要求都是通过父母传达给宝贝的,比如要刷牙,要洗手,要换衣服,要洗澡,不能打人、玩具不能抢等等,就容易变成宝贝不是在遵守规则,而只是听从父母的权威和安排,这是不利于宝贝规则意识的形成的。
遵守规则还是只是听话,主要的区别在于:
是针对事件本身来判断对与错、是与非,还是仅凭父母的心情和意愿来决定。
比如“打人”这个行为,父母给宝贝传递的是对“打人”的看法是这是不好的行为,还是说心情好的时候宝贝可以随意打人,心情不好不听话的时候就不许“打人”,前者就是遵守规则,后者就是只是服从权威,听话。因为对“打人”这个行为没有恒定的判断,关键在于掌权者(父母)的情绪和意愿。
规则是否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
比如有些家庭父母会制定一些家庭规则,但是这些规则要求全部只针对宝贝,要求宝贝做到这个那个,但是自己却可以不用遵守,或者对父母自己没有规则要求,那么这就是换了个说法的要求宝贝听话而已,而不是提高宝贝的规则意识。
能力二:对公共场合的理解
这是一个直接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宝贝来说,他并不能够理解所有公众场合与家庭场合的区别,在行为上的不同要求。
所以,这要求父母帮助宝贝,了解他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公众场合,这个场合对人的行为有着怎样的要求,甚至如果不遵守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能力三:需求的满足
宝贝的行为违反了公众场合的规则要求,除了前两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心理需求没法得到满足。
就拿餐厅吃饭的例子来说,大人通常会让宝贝先把饭吃完,而吃饱饭后的宝贝就闲下来了。宝贝越小就越坐不住,需要有得玩儿,而餐厅里如果没有他可以做的事,他就会想办法找乐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关注到宝贝的这些需求,想一些可以满足他需求,同时又不影响他人的方法。
有些时候宝贝的行为确实对他人造成了影响,甚至被其他人呵斥,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又该怎么办呢?首先,父母要担起这个责任,自己的宝贝影响了别人,至少在态度上要让别人感受,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意识和是非态度,错了就要承担。
其次,父母要保护宝贝,当其他人表现出对宝贝的不满时,父母肯定不能把宝贝推出去:是宝贝吵你的,你自己说他吧。
尤其是当对方已经非常愤怒,或者态度极不友善的时候,要把宝贝保护起来,而不是让宝贝直接去面对陌生人的“训斥”。
不宜直接在宝贝面前与对方大打出手,恶语相向,这个对宝贝的伤害是很大的,并且也是一个极不好的行为示范。
如果对方的行为确实非常恶劣,我们把宝贝保护起来之后,可以直接告诉宝贝,那个人他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但同时也要让宝贝知道自己之前的行为不好的地方。
第三,父母要通过自己的解释让宝贝理解,这是他行为带来的后果。因为他的行为影响了别人的正当需求,因此别人提出让他改正的要求了,然后父母要帮助宝贝一起去纠正这个错误的行为。
如果对方是处于比较友好的状态,那么可以带着宝贝去跟对方沟通,比如说声“不好意思”、“对不起”,这对于宝贝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