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宝贝也要分时机,教育的场合很重要,直接影响对宝贝的管教是否成效,特别是再这3种情况下,父母再生气也别教训宝贝!
昨天下午,陪儿子去游乐场玩,在我们去到换鞋区,准备脱鞋的时候,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训斥一位小女孩。
足足有三分钟之久,这位妈妈如数家珍般的把小女孩往日的种种“恶行”全搬了出来。
小女孩泪眼婆娑的耷拉着脑袋,有些羞涩的看看我们,又战战兢兢的看看她妈妈,仿佛在向我们求助,又像是已经习惯到了麻木,没有为自己解释半句。
没等我开口解围,我儿子倒是先开口了:“阿姨,姐姐也不是故意的,你这样骂她,她会很没面子的,让姐姐陪我一起去玩,好吗?”
没想那位妈妈却依旧不依不饶:“小姐姐可不知道要面子,你看,她做错了事都不会害羞的……”
终于,她妈妈叹了口气说道:“哎,不知长进的娃娃,操心死了,快去吧!”
来游乐场玩,大概每个宝贝都喜欢吧!只是经这么一闹,小女孩兴趣全无,满脸的不高兴。
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一般来说,儿童从5岁以后就已经拥有了很强的自尊心,因此很容易受伤害。
所以当大人以为宝贝什么事情都不懂的时候,宝贝早已把情绪埋藏在心里了。
宝贝犯错误时,父母理应对其进行教育,但若方式错了,不懂保护宝贝的自尊心、不给宝贝留“面子”,就会适得其反,让宝贝长大后变得自卑、暴力、敏感、脆弱。
多数时候,父母在人前教子,是希望通过让宝贝产生羞耻感、羞愧感的方式,让宝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改变不好的行为或者想法。
但人前教子也是需要技巧的。父母毫无顾忌地进行人前教子,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毁了宝贝,就像下面这几种:
比较式“人前教子”
父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家宝贝的优点,用“显微镜”去看自己家宝贝的缺点。认为“别人家的”更优秀,并由此引发宝贝的挫败感、嫉妒心。
“你看XXX,一直都那么听话,你怎么跟别人比啊!”
“你怎么不学学你姐姐,整天就知道玩儿啊玩儿的。”
“你就不能像XXX学习吗?人家不是看书就是练琴,哪像你成天懒洋洋的。”
……
类似的话你一定不陌生,你可能小时候曾经听过,也可能现在正在说着。
这类比较式的“人前教子”,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宝贝能从横向比较中有所警醒,能够奋起直追。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结果并非如我们所愿。
被“别人家的宝贝”比较下长大的宝贝,往往不够自信甚至自卑;他们会因缺爱,而不懂爱、不会爱,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极端。
在你当着别人家宝贝的面,用对方的优点来打压自己宝贝缺点时,最易激发宝贝恨的情感,他要么恨自己不成器,要么恨别人家的宝贝太优秀,要么恨父母不爱自己。
谦虚式“人前教子”
我有一个朋友,985名校毕业,加上自身长相甜美,本该活脱脱一个“别人家的宝贝”。却因她父母的谦虚式“人前教子”,使得她一直活得小心翼翼。
参加工作后的第三年,有一个很好的晋升机会,她可以直接坐上业务主管的位子,但她习惯性地“谦虚”:“我在XXX方面,不如XXX好,她才是业务主管不二的人选。”
领导可不知她是真谦虚还是假谦虚,等她想要接受业务主管一职时,领导却任用了她所推荐的同事。
谦虚式“人前教子”,让她觉得自己连被领导委以重任都是奢侈,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深深的不自信感将弥漫她的整个人生。
粗暴式“人前教子”
张贵勇在《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中说道:
与童心彼此观照的过程中,我开始警惕成人思维里惯有的简单与粗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以教育的名义去伤害童心。
我们小区里,住着一家三口,男的女的都在体制内上班,一个五岁多的小男孩在幼儿园读中班。
我常听到女人这样吼宝贝:“整天就知道要玩具,玩具能当饭吃吗?”
“每天都不学好,今天老师说你在幼儿园里又打小朋友了,看我不告诉你爸爸打断你的手!”
不止一次,我看到过他爸爸一言不合就一把将他推开的场景。而在我们周边,没有一个宝贝愿意和他一起玩,因为他不是抢别人的玩具,就是随手推人、打人甚至咬人。
“吼骂打”式长大的宝贝,极度缺乏安全感,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可怕,宝贝只要做错事或是与父母的要求不吻合时,就会收到许多负面的能量,时间久了,他们要么胆小懦弱,要么极端暴力。
好的父母,从不在“人前教子”。他们懂得为宝贝保全脸面,给宝贝尊严与自由。
哪怕宝贝在公众场合撒泼耍赖,在众人面前令他“丢人现眼”,他们也能表现良好的教养,斟酌好自己的言语,不在外人面前对宝贝的不当行为或结果品头论足,更不会横加指责。
那么,怎样才能既保护宝贝的自尊心又能使父母的教育有用呢?
以身作则,坚持原则
很多家长,对宝贝的要求很高、很严,对自己却宽松得多。
不许宝贝看电视,自己却成天玩游戏;
不许宝贝撒谎、说脏话,但自己却谎话不断,脏话连篇;
要求宝贝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从来不看书,不进取……
要知道,父母是宝贝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才有资格要求宝贝。
还有的家长,在没有外人看见的时候,任由自己的宝贝为所欲为,一旦在公共场合或是有外人在场时,就摆出一副严格父母样,不停地管教自己的宝贝。
这样一来,宝贝不但缺乏该有的教养,而且很可能极其虚伪,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应以身作则并坚持原则,不论有没有人看见,都应用同一种标准要求宝贝。
要知道宝贝是最懂察言观色、最会拿捏父母软肋的,他们会不停地以各种方式来试探父母的底线,如果我们不坚持原则,就不能怪他们不守规则。
眼神提醒,带离现场
宝贝在外面人多的地方不听话,不守规矩,弄得父母难堪是常有之事。
即使如此,也不要当众训斥他,而应以眼神、动作等先来提醒,实在不行就把宝贝带到安静的地方,再耐心做解释。
我平时一再教育宝贝不能随便接受外人给的食物,但总有时候,宝贝面对他人递来的美食还是毫无抵抗力。
当宝贝想要接过来时,我会轻轻拍一下来提醒他,一般就能心领神会了。
假如他没有领会我的意思还是接过了食物,那么我会让宝贝跟对方说声谢谢,然后借喝水、找家人等事由带离现场再进行教育。
变换语气,表达爱意
当宝贝顽皮或是做错事时,我们可以用低于平时的声调来开导他,一来可以表示你对他的期望,二来不易使宝贝产生逆反情绪,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
有一次,我朋友带着她3岁的儿子到我家玩,宝贝一进门就开始翻箱倒柜的找我儿子的玩具玩。
这时我朋友并有放任不管,也没有大吼大叫,而是走近后抱着他,用很轻的声音在宝贝耳边说道:“你觉得没有经过哥哥允许就乱翻他的玩具,可以吗?”
朋友的声音十分轻柔,但脸上的表情却非常严肃,她的宝贝犹豫了一会儿就放下了手中的玩具,乖乖给我儿子道歉。
无论人前人后教子,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让宝贝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与爱,让宝贝知道做错了事不可怕,你的爱都是不会变的。
很多时候,在宝贝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给他夸赞、给他拥抱、给他奖励,宝贝很容易就感受到了父母的爱。
但当宝贝犯错时,由于生气,很多父母在教育时往往容易将“事”上升到“人”,对宝贝进行了否定。
让宝贝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甚至会让宝贝觉得“只要我表现不好了,父母就不爱我了”的错误意识,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导致他们自我意识中的低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