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爱思考的宝贝?宝贝爱思考爱动脑才会更加聪明,未来有前途,那么培养爱思考的宝贝有什么方法呢?
周末和朋友出门聚餐,接触到了两个性格全然不同的小孩。豆豆和小果,是两个同年同月生的小女孩,今年四岁。两个家庭住在同一个小区,两个娃是同一个幼儿园的同班同学,因此经常在一块玩。这样两个看似姐妹的小女孩,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
我提出要教她们画简笔画,豆豆看了一眼旁边的妈妈,小声道:“我不会画画……”而一旁的小果,脸上已经写满了期待。
教了几遍后,要她们自己创作一幅画。豆豆画了几笔觉得难,忍不住向妈妈求救:“妈妈我不会,快来帮我。”豆豆妈妈很快就来了。一旁的小果似乎也遇到了难题,小果妈妈在一旁看着并不出声,小果想想停停画画,最终也完成了创作。
我问小果,停下来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在想你刚刚是怎么教我画的。”小果回答说。
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差距。察觉到了画画时两个宝贝的不同表现,我开始对两个宝贝的日常多了一份留意。果然不出所料,一切的表现都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关。
豆豆对妈妈的依赖性很高:“妈妈,我拿不到那个瓶子,你帮我拿一下。”“妈妈,我挑不出肉里的骨头,你帮我弄一下。”而豆豆妈妈似乎也很享受时刻为女儿服务的状态。
而小果的妈妈则养得更放手一些,即便发现小果遇到困难她也会故意装作没看见、只是偷偷关注,小果也是个很会想办法的宝贝,她通常不会选择第一时间请求帮助,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掉。
区别在哪里?起初我认为是宝贝对于家长的依赖性造成了她们之间的差距,直到我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时才恍然大悟。大家一起在玩一个解绳索的智力游戏,小果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最终选择向妈妈求救:“妈妈你可以帮我一下吗?”在一旁观察了很久没有插手的小果妈妈终于出手了:“那我们一起想办法吧!”
从“妈妈来帮你”到“我们一起想办法”,中间究竟少了什么?少了一个让宝贝自己思考的过程。身边常常有父母一边抱怨宝贝什么都不会做,一边凡事包办。他们的宝贝是智力不如他人吗?并不是,他们只是没有从小养成思考的习惯,即遇到事情时,首先想到的是让父母帮忙,而不是思考:“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想要培养宝贝爱思考的能力,不妨试着像小果妈妈一样,转变一些应对宝贝请求的方式。用“你自己想想怎么做。”和“我们一起想想这么做。”来替代“我来帮你做。”
——“妈妈,帮我拿一下那个瓶子。”
——“宝宝,试着自己想想办法拿。”
——“爸爸,这个拼图我不会拼。”
——“那让我们一起想想如何拼吧!”
从这句话开始,告诉宝贝,在请求他人帮助之前,有一个“自己动脑筋思考”的选项,以此锻炼宝贝的思考能力。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宝贝慢慢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成长为善于思考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