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不愿意听父母的唠叨,该怎么办

谁从小没被唠叨长大啊?唠叨出自于父母的爱,但是作为宝贝有些时候不太能接受,为什么会有“我跟宝贝说过100遍了,没用”? Lnf中文字网

说起唠叨,从小长大,谁没被唠叨过? Lnf中文字网

“别睡懒觉”“认真写作业”“好好刷牙”,一系列的日常小事,长大了变成大事,诸如“还不结婚啊”“早点生二胎啊”…… Lnf中文字网

唠叨如此常见,让我们习以为常。可试问,谁又喜欢被唠叨呢? Lnf中文字网

但我们转身成了父母,发现自己居然也开始唠叨了。 Lnf中文字网

这时候,你就要警惕了,也许你进入了一个教养的迷阵,无奈又无助。用着无效的教养方式在对待着宝贝,也让宝贝重复着你的“习以为常”。 Lnf中文字网

唠叨是出自父母的爱 Lnf中文字网

但却让人不太舒服 Lnf中文字网

曾经看过一档综艺节目,叫《旋风孝子》。节目中,黄晓明和他的妈妈返回家乡,相处6天5夜,并完成父母的心愿。 Lnf中文字网

娘儿俩因为自家公司的管理问题,产生了分歧。原因是黄晓明一直很孝顺,但他仍不希望家人干涉自己的生意,哪怕是妈妈。 Lnf中文字网

母爱爆棚的黄妈妈却对儿子的产业非常上心,一直想干涉。 Lnf中文字网

在黄妈妈心中:“儿子多大并不重要,你八十了,有妈你也是小孩。” Lnf中文字网

儿子的拒绝,让黄妈妈很是不爽。 Lnf中文字网

“只要我是你妈,我就能管你”,这种逻辑,大概是唠叨的原始动力吧。 Lnf中文字网

而唠叨总是以这样的前提进行:对方不知,或者知道但做不到,或者知道不愿意做,或者即使做到了,我也要说说。 Lnf中文字网

Lnf中文字网

形式上,就是重复重复,不断重复,不厌其烦。 Lnf中文字网

之前看过一个小学生写的作文,名字叫做《我的一天》,这样描述妈妈的唠叨: Lnf中文字网

早晨,闹钟声刚响,妈妈就准时开始唠叨起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 Lnf中文字网

我刚从床上爬起来,妈妈又在唠叨:快去洗脸,别忘记刷牙。 Lnf中文字网

还没等我从洗手间走出来,妈妈的唠叨声就又钻进了耳朵:别磨蹭了,快吃早饭。 Lnf中文字网

下午放学,刚回到家,妈妈的唠叨再次响起:快写作业,不写完作业就别想玩。 Lnf中文字网

终于写完作业,刚打开电视准备看会儿动画片,妈妈又唠叨上了:看电视坐远点,少吃零食…… Lnf中文字网

宝贝最后写道:“我每天被她的唠叨轰炸,弄得头昏脑涨的,烦死了!” Lnf中文字网

唠叨本小事。可日复一日这样被唠叨,那宝贝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没那么融洽了。 Lnf中文字网

就在几天前,我在微博看到一个挺耸人的新闻,说的是在日本鹿儿岛县发现了三具尸体,后来查到是这家人的孙子杀的,而杀人动机居然是,“祖母和父亲平时不停地唠叨”。 Lnf中文字网

唠叨,居然能够引发杀人?令人震惊,令人警醒。这背后有着多少愤恨和失控?也许我们应该重新来看待“唠叨”这种行为了。 Lnf中文字网

很多时候,唠叨总是不见效 Lnf中文字网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超限效应”,指的是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时,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 Lnf中文字网

这是人类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由于这个特征,人在受到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过久的情况下,就会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情绪。 Lnf中文字网

唠叨多了,宝贝就产生“抗体”了。 Lnf中文字网

而怎么发现自己爱唠叨了?也是这个指标。 Lnf中文字网

我一个朋友,她家宝贝不到4岁,是一个很安静的小男孩,非常乖,也很爱看书。 Lnf中文字网

好几回去她家,小男孩都安安静静地坐在旁边看书,一点都不打搅我们。 Lnf中文字网

我的朋友一边跟我聊天,一边不停地往宝贝的方向瞟: Lnf中文字网

“星星,眼睛离书太近了,会近视的。” Lnf中文字网

“星星,去喝点水,玩会玩具,休息一下眼睛。” Lnf中文字网

“星星,看太久了,休息下吧,让奶奶带你出去玩一会儿。” Lnf中文字网

任她怎么说,宝贝巍然不动,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Lnf中文字网

妈妈爱唠叨,而宝贝对妈妈的话已经产生了自动屏蔽。 Lnf中文字网

反反复复重复,削弱了父母的权威,让宝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半句也听不进去。 Lnf中文字网

当宝贝逐渐对父母关闭心房,教育也就大打折扣了。 Lnf中文字网

不想唠叨,先从激发宝贝的内在开始 Lnf中文字网

唠叨其实表现出的,是教养宝贝时,想要将宝贝往好的方向引,却无能为力。 Lnf中文字网

希望宝贝成为你想象中的样子,并不能拿着一把剪刀试图去修剪,去控制。宝贝不是植物,而是有一定判断力和情感的宝贝,千万别忽略他们是有内在驱动的。 Lnf中文字网

教育 educate 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教育的本质,是引出潜藏在宝贝内心的智能。 Lnf中文字网

一旦宝贝身上固有的原力被唤醒,他就像开启了“自动波”汽车档位,控制有度,自由畅行。父母无法代替宝贝成长,我们要相信宝贝自己能行。 Lnf中文字网

所以,真正的管教,适时,适度,有效,贴心,如春风化雨,让宝贝在爱中感受到管教,慢慢领悟;而不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的重复,让宝贝在烦恼无奈中不得不听从。 Lnf中文字网

在《妈妈是超人》节目里,霍思燕给嗯哼提议去参加“玩具漂流”公益活动,把自己的玩具捐给其他小朋友。 Lnf中文字网

玩具一直是嗯哼最宝贝的东西,一听到要送玩具他就急了,跟妈妈大吼表示抗议。 Lnf中文字网

如果是一个爱唠叨的妈妈,这时候肯定会开始摆出大人的架势,跟宝贝说明“分享”的重要性,一次不够就多讲几次。 Lnf中文字网

但霍思燕没有唠叨,她先告诉嗯哼:“妈妈不强迫你,你的东西有自己决定的权利”。 Lnf中文字网

然后她走开,让嗯哼自己去想,嗯哼的情绪很快就平静下来,跟妈妈说道:“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能强迫啊。” Lnf中文字网

这时候,霍思燕提议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做公益,她说道:那妈妈和你一起去当售货员,把这些玩具卖掉,然后得来的钱捐给有需要的小朋友,好不好啊? Lnf中文字网

这次,嗯哼想了一下,愉快的答应了。 Lnf中文字网

孔子曾说过一个词“不愤不启”,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 Lnf中文字网

在教养中,只有充分尊重宝贝,给宝贝自己领悟和思考的空间,父母再做适当引导,才能有效。 Lnf中文字网

那时候,宝贝内心真正领悟了道理,不用你提醒,他自己就会主动去做。 Lnf中文字网

不想唠叨,就给宝贝树立边界 Lnf中文字网

如果把父母的教养比作一个大房子,那么唠叨无疑是里面的障碍物。 Lnf中文字网

父母不断的提醒,不仅让宝贝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逐渐丧失自己探索的勇气,也会变得极不自信。 Lnf中文字网

而宝贝最终还可能产生惰性:反正也有人提醒,自己忘了也没有关系。 Lnf中文字网

最好的提醒,其实不是父母的唠叨,是给宝贝树立边界,然后适度放手,让宝贝感受自然后果。 Lnf中文字网

这个边界一定要清晰,执行起来也一定要坚定。 Lnf中文字网

比如有些行为是坚决禁止的: Lnf中文字网

  • 去公共场合不能乱跑 Lnf中文字网

  • 不能随便拿小朋友的东西 Lnf中文字网

  • 不能打其他宝贝 Lnf中文字网

  • 不能骂人 Lnf中文字网

…… Lnf中文字网

比如有些行为是父母跟宝贝一起约好: Lnf中文字网

  • 每天晚上几点睡觉 Lnf中文字网

  • 睡前程序包括洗澡 Lnf中文字网

  • 刷牙和读故事 Lnf中文字网

  • 看手机或者IPAD每次不超过20分钟 Lnf中文字网

…… Lnf中文字网

当我们引导着宝贝执行,并一遍遍强化成习惯。对于一些小的细节,我们就可以适度放手,给予宝贝一定的探索空间和自由度。 Lnf中文字网

比如在小区玩耍,我们跟宝贝约好玩耍的时间规定是一个小时,哪些危险区域是不能去的。 Lnf中文字网

那么就可以放手让宝贝玩了,就不要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我们的唠叨,往往就是事前说不清,事中又很容易纠缠在细节上。 Lnf中文字网

而一旦宝贝破坏了边界,比如说好玩了一个小时,宝贝还要继续玩,那么我们可以重申之前的玩一个小时的规则。 Lnf中文字网

如果宝贝这时哭闹起来,那么用“冷静游戏”平复宝贝情绪后,但还是要坚定地告诉宝贝要执行规则。 Lnf中文字网

◆ ◆ ◆ ◆ ◆ Lnf中文字网

其实在管教宝贝的过程中,不仅仅唠叨,还有怒吼,真是让我们想戒又戒不掉。 Lnf中文字网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其实还是看教养本身,是否给宝贝足够的优质陪伴,是否能让宝贝自在快乐地成长。 Lnf中文字网

我曾看到一个文献,有专家建议亲子之间的“管教时间”和“快乐时间”的比例,最好的是1:7。 Lnf中文字网

如果父母平时就不怎么陪伴宝贝,亲子关系比较疏离,陪伴做不到7;而一旦宝贝犯懒犯错,父母就要“履行做父母的职责”,唠叨说教,甚至用上吼,那就是严重超出了“管教时间”的1,那么宝贝肯定会反感,于管教也的确无益。 Lnf中文字网

不疾不徐,张弛有道。我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才是我们大家要一起修炼的动力啊。 Lnf中文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