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我与先生带着宝贝、大外甥去市里的地质博物馆玩。在回来的路上,刚走进地铁里,一个小男孩的哭闹声就传进了我的耳朵。
我循声望去,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在妈妈的怀里哭得稀里哗啦。他的妈妈抱着他,一边哄,一边说道:“别哭了,别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谁知,她这句话一说出口,小男孩哭得更加撕心裂肺,响彻在整个车厢里。很巧的是,我抱着儿子坐到了他们旁边的座位上。那位妈妈的脸红了,又抱着宝贝站了起来,继续念叨着“别哭了,别哭了,再哭的话,妈妈真不要你了!”小男孩一边哭,一边在妈妈身上踢着腿,扭着屁股。
妈妈有些招架不住了,开始问:“你到底要什么?你说。”
小男孩一边哭,一边说道:“我要喝牛奶,我要喝牛奶。”
妈妈耐着性子说道:“别哭了,好不好!我们下车,妈妈下车就带你去买!”
小男孩不依不饶地继续哭闹着,一个车厢里乘客的目光都投向了这对母子。妈妈是否感到很窘迫,但又不好意思发火,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念叨“别哭了,别哭了,我们下车就去买。”
好几次我都想跟妈妈说什么,但车里太吵,而妈妈也只是忙着哄宝贝,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大约过了十站地后,小男孩的哭声渐渐低沉了起来。本以为事态就会到此结束,不料,那位妈妈看着我儿子突然说道:“你看,那个小弟弟比你还小,人家那么乖,一点也不哭,哪像你呀!”她的话一出口,小男孩立即又大哭了起来。
作为妈妈,儿子被当做榜样,我应该感到骄傲。可是,听到宝贝委屈又间杂着不服的哭声时,我的胸口却起伏不定。我终于忍不住教我家宝贝说道:“我之所以这么乖,那是因为我妈妈从不说不要我的话,也从不拿我跟别的小孩进行比较。”
我的话一说出口,那位妈妈更加尴尬了,脸庞更红了。到了站,立即抱着宝贝下了车。望着她落荒而逃的背影,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妈妈为什么越哄宝贝,宝贝却哭得越厉害?针对这位妈妈的哄法,我进行了一番细细分析:
从上面这位妈妈的哄法来看,当宝贝哭闹时,她没有表达共情,没有表达理解,只是用威胁、吓唬的语气对宝贝说道:“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宝贝本身就有情绪,他的情绪没有得到接纳时,内心已经非常难受。当妈妈此时再说“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时,宝贝的世界基本上就崩溃了。因为对宝贝来说,妈妈就是他的唯一,他最害怕妈妈不要他,抛弃他,而且宝贝的内心很纯,很真,并不懂得“哄”这个字的意义。所以,当妈妈说“不要他”时,他真的以为妈妈会不要他,安全感遭到破坏,哭得更加撕心裂肺。
第二点,当宝贝哭着要喝牛奶时,妈妈承诺下车给宝贝买,但宝贝依然哭闹。从这点,我们不难看出,妈妈平常并没有对宝贝讲诚信,答应宝贝的事并没有做到。否则,宝贝不会不听。当妈妈一次又一次失信时,妈妈对宝贝已经没有诚信可言。所以,我建议妈妈做不到的事,就不要答应宝贝,答应了宝贝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第三点,当宝贝的哭泣声逐渐微弱时,妈妈应该感到庆幸,可是,妈妈又拿我的宝贝与之作对比。我想没有哪一个宝贝愿意被别的宝贝比下去,所以,当妈妈的话一说出口,宝贝又立即哭了起来。
不是我们的宝贝无理取闹,而是我们的妈妈没有正确地帮宝贝化解情绪。如何帮助宝贝化解情绪,我曾在我的“育儿之先育心”微信群对一个妈妈讲化解宝贝情绪的三步曲:第一步要无条件接纳宝贝的情绪,不管宝贝因为什么原因而哭泣,妈妈都不能凶宝贝,而应该无条件接纳宝贝的情绪,并针对原因向宝贝表达共情,以上面的例子举例,宝贝因为不能及时喝奶而哭闹,妈妈就可以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想喝酸奶,但妈妈又没给你带酸奶,导致你不能及时喝到酸奶,你心理很难过。”如果妈妈不知道宝贝哭的原因,就可以询问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心理很难过,但你为什么难过,可以告诉妈妈吗?”当妈妈这样接纳宝贝的情绪时,宝贝的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第二步,妈妈要蹲下来给宝贝一个拥抱。妈妈的怀抱永远是宝贝最温暖的港湾,也给了宝贝爱的安抚。当宝贝哭闹时,妈妈蹲下来抱住宝贝,给他安慰,给他温暖,当宝贝感受到妈妈的爱时,宝贝的情绪就能慢慢得到缓解。
第三步,当宝贝的情绪平稳以后,妈妈再一起与宝贝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地铁里买不到酸奶,妈妈答应宝宝下车后买酸奶。可是,宝贝不知道还有多久才能买到酸奶,他还没有学会等待,只想马上喝到酸奶,喝不到酸奶,就要大哭大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可以举起拳头对宝宝说道:“来,妈妈跟你一起加油!我们一起等阿姨给我们报某一站,到站了,你记得提醒妈妈哦!妈妈下车就找商店给你买!”当等待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时,宝贝就不会抵触,并且会很愉快地与妈妈玩这个等待游戏。
当你越哄宝贝,宝贝越哭闹时,请不要责备宝贝无理取闹,更不要凶宝贝,而要学会正确安抚宝贝的情绪,帮助宝贝化解他的情绪。这才是我们妈妈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