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爱讲道理的父母,才会培养出不听话的宝贝?为什么宝贝听不进家长们的教导,因为家长们只说,却做得很少,想要宝贝好好听话,家长们也自身也要做好。
有位宝妈抱怨宝贝姥姥的带娃方式:我妈就是用嘴带宝贝!“不要跑太快啊!看看看,摔倒了吧!”“好好吃饭,衣服都脏了,姥姥还得洗!”这些话一点儿效果都没有!宝贝还是继续不好好走路、不好好吃饭!
为什么家长说得越多,宝贝越听不进去呢?
为什么宝贝拿家长的话当耳旁风
家长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反反复复强调了许多遍,恐怕宝贝记不住,经常会追加一句:“记住了吗?”宝贝马上回答:“记住了!”
但宝贝的行为告诉家长,他们根本没记住,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由宝贝的生理发育特点决定的
0~1岁是宝贝肢体语言发展的关键期,1~3岁是宝贝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宝贝的语言发展包括语言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社会性发展等。
1~3岁宝贝的能力有限,他们的记忆和理解力只能记住家长说的最后几个字。
比如,家长问“记住了吗”,宝贝回答“记住了”,其实宝贝根本没记住家长前面说的话,这就是生活中常出现的“耳旁风”。
有效沟通——家长与宝贝之间的桥梁
家长怎样教导宝贝,宝贝才能听得进去呢?这就需要提到一个名词——有效沟通。
什么是有效沟通
沟通的效果由信息的接受者决定,也就是家长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宝贝听到了什么,采取了什么行为。
有效沟通的最终目的就是家长和宝贝达成一致,对宝贝来说,有效沟通是宝贝能听懂家长的指令和遵守做事的规则。
这需要家长在对宝贝提出要求的时候,尊重宝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有效沟通的原则
宝贝的成长以模仿为主,不管是行为还是语言,想达到有效沟通,家长就要少说多做。
家长交代宝贝某件事情的时候,只需要告诉他/她需要做的事情,而无需讲太多道理,那样会干扰宝贝对信息的判断和接收。
家长希望宝贝怎么做,需要做给宝贝看,而不是一味说给宝贝听,反复的行为模仿会强化宝贝的行为习惯。
针对宝贝年龄,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家长和宝贝的沟通模式影响着宝贝和他人的沟通模式,建议家长和宝贝沟通时要掌握技巧。
宝贝年龄阶段不同,沟通的方式也不同。
针对0~1岁的婴幼儿
宝贝出生就有沟通的欲望,0~1岁宝贝的沟通是通过哭闹和肢体语言完成的。
不管多大的宝贝,一旦宝贝有沟通的需求,家长都应该积极回应。
关于这一点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婴儿哭闹的时候不要抱起来,这样会让婴儿养成不好的习惯。
我认为,只要宝贝有需要就应该及时回应,但应该注意回应的方式,也就是家长不要焦虑和唠叨。
从心理上讲,婴幼儿对情绪的感知远远大于对文字和图标的感知。如果家长当下的情绪不好,请深呼吸3~5次,良好的情绪会让宝贝有安全感。
从生理上讲,0~1岁是宝贝建构信任感和不信任感的关键期,安全感是信任感的基础,信任感也是从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家长的互动建立起来的。
针对1~3岁的宝贝
1~3岁的宝贝大部分可以通过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但表达得不完整。
家长有时不清楚宝贝在说什么、需要什么,所以1~3岁的宝贝常常发脾气(因为家长不能完全理解宝贝的需要)。
为了避免宝贝产生负面情绪,家长在和宝贝沟通的时候,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① 除了保持情绪稳定,家长还要注意以下技巧。
微笑地看着宝贝:微笑可以增加宝贝的自信。
蹲下来:看着宝贝的眼睛,让宝贝感受尊重。
叫宝贝的大名:让宝贝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听宝贝把话说完:不要打断宝贝说话,先让宝贝把话说完。
接纳宝贝的感受:只有接纳才是爱。
② 影响沟通的因素:肢体语言、语气语调。
研究证明,影响沟通的因素分别是肢体语言、语气语调及沟通的内容,其中肢体语言占55%,语气语调占38%,沟通的内容仅占7%。
现实生活中说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说,也就是说影响沟通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内容,而是说话时的肢体语言和语气语调。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一听到我爸妈说话的语气就生气;我一看到我爸妈的表情就心烦。
③ 学会倾听:沟通的最高境界是听。
卡耐基先生说道:“沟通的最高境界是听。听到他人愿意说,说到他人愿意听。”
家长在和宝贝沟通的时候,需要先听宝贝说完,这样才能了解宝贝真正的需要。
3岁的宝贝说话有时语无伦次,或重复地讲一件事情,那是宝贝在整理自己的语言逻辑,反复求证自己说的是否正确、对方是否理解。
家长不要轻易打断宝贝说话,不要破坏宝贝说话的积极性,尽管宝贝的话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
④ 良好的家庭氛围离不开规则的定制。
生活中与其让宝贝听话,不如帮助宝贝建构规则,只有在家庭建构好生活的规则,宝贝才能遵守社会的规则。
家长要允许宝贝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轻易地评价和批评宝贝的要求,和宝贝共同讨论可以执行的方案,并鼓励宝贝去尝试。
培养一个懂规则的宝贝远比一个听话的宝贝重要,这需要家长做好榜样,因为宝贝的成长和学习源于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