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发现自家的宝宝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宝宝为什么会不合群呢?宝宝不合群有哪些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宝贝改变这种性格,帮宝贝打造他们的朋友圈呢?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不合群的表现
周末,我去表姐家拿东西。一进门,表姐就哭丧着脸说,完了完了,我跟你说,我儿子没救了。
在幼儿园压根就不跟小朋友一起玩,明明我性格这么开朗,为什么他就不合群呢?
小外甥乐乐今年三岁,刚上幼儿园小小班。
幼儿园的老师告诉表姐,乐乐在学校里胆子太小,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他只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有小朋友喊他一起玩,他不是吓得大喊大叫,就是直接虎着脸把人家小朋友推倒。
其实在这之前,我就发现乐乐有点不合群。亲戚朋友们聚会,有人靠近他,他就会下意识地走开。去游乐场,看到宝贝多也不敢玩。
那时我提醒过表姐,乐乐是不是有点太孤僻?表姐工作忙,没放在心上,只是说,合不合群的,等上幼儿园应该就好了吧?
但真上了幼儿园,有些习惯也不是一时就能改过来的。表姐有点自责,怪自己一直忙工作,没有及早矫正小外甥不合群的性格。
其实和小外甥的沉默寡言比起来,还有一类不合群的小朋友更让人头疼。
有次我带着女儿去小区里玩,一群小朋友正在玩滑滑梯,有个小男孩拿着弹珠在旁边捣乱。他奶奶想制止他,小男孩马上哭闹起来。
这类小朋友倒是胆子大,不怕生,但显然他们也是不合群的。因为他们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有些还爱惹是生非。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自然很难交到朋友。
实际上,不仅是表姐,很多家长都在为小孩不合群的现象感到头疼。
那么,在这些不合群的背后都有哪些原因,我们又应该怎样引导宝贝改变这种性格呢?
宝宝不合群的原因
都说三岁看到老。心理学上说,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小孩在与同伴以及家长的交流中,学习人际交往能力,也学习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而有些宝宝不合群,既有先天性的原因,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
01. 每个宝贝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
宝贝从出生那天起,就从父母那获得了不同的气质类型。有些宝贝偏内向拘谨,有些宝贝偏活泼好动。
宝宝的气质类型,直接影响了他的人际交往。
02. 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岁前的宝宝尚且处于分享行为的萌芽阶段,比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单独玩的状态。
换句话来说,这个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交往技能还不够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对于那些性格本身就内向的宝贝来说,就更加会表现得不合群。
03. 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现代社会,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经常是四个老人围着一个宝贝转。这样的家庭环境,很容易出现过分溺爱和过分关注的现象。而过分的溺爱和关注,自然会导致小孩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感受。
而另一方面,父母因为工作忙,对宝贝的教育和陪伴也存在缺失的现象。
幼儿阶段是培养宝贝良好心理的关键时期。
父母作为宝贝的启蒙老师,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宝贝,毕竟良好性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应对不合群的妙招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完整健康的心理,对宝贝的成长很关键。如果宝贝不合群的现象发展到严重的地步,有可能形成“冷漠心理”,甚至是“仇视心理”和“报复心理”。
不过也不用过于悲观,如果抓住时机进行正确引导,小孩不合群的现象是可以修正的。
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帮助宝宝打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朋友圈”。
那么如何来打造这个“朋友圈”呢,家长可以试着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01. 首先父母应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给宝贝树立榜样。
现代社会,很多家长沉迷于各种电子设备。下班回到家就关起门来,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有时几年住下来,也分不清隔壁邻居是谁。自己的社交圈窄,自然会影响宝贝主动交朋友的热情。
在这一点上,我妈就做得特别好。女儿出生后,我妈住过来帮忙带娃。一年下来,走在小区里,经常看到有人跟她打招呼。
有时我和老公带着女儿下楼玩,人家不认识我们,但都认识女儿。所以虽然女儿只有一岁多,却一点都不怕生。
因此要想扩大小孩的朋友圈,父母自身也要做好。言传身教,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宝贝。
02. 其次,从宝贝的角度出发,既要帮他们主动结交新朋友,也要维护好和老朋友的关系。
周末或者假期,父母可以带宝贝多去参加亲子活动或者亲子游戏,创造机会让宝宝多接触一些同龄人,并和他们成为朋友。
每逢节日,或者宝贝的生日,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宝贝扮演小主人招待自己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宝贝待人接物的能力,也增进和小朋友的感情。
培养宝贝,有时就像构建金字塔。打好了根基,塔才能越建越高,越建越稳。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家的宝贝不够合群,一定要尽快找到原因,并及时矫正。
现代心理学家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从小合群,乐于与人交往的宝贝,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