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宝贝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长觉得宝贝还小,什么事情都还不着急,所以就一味纵容。至于家庭教育里面占据重要地位的规矩,家长觉得只要宝贝高兴就行,等到宝贝长大了自然就都懂了。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宝贝六岁之前,身体和思维都处于发育阶段,是判断力和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一旦缺少必要规矩的认知与约束,极易造成行为与人格的缺失,对于以后人际关系的维护与形成是十分有害的。
那么,家长要给宝贝定下什么规矩,又该如何实施这些规矩呢?
1、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为
什么样的行为是粗野与粗俗的?
比如和其他小朋友抢东西,对方不给时就打他或者搬出其他大人:“你不给我我就让他们打你!” 这样的宝贝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强制他人服从自己,总是攻击与胁迫他人。
那么如何让宝贝改掉这种粗野、粗俗的习惯呢?
首先要让宝贝明辨是非,一旦出现这样的行为就要进行批评,明确告知宝贝自己不喜欢这样的行为。其次要让宝贝反省自己,引导他如若再出现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宝贝需要被指正,也需要被鼓励,才能不断学会处理情绪。
2、培养宝贝的物权意识
宝贝在没有自我意识之前,对于物品也是缺乏权利意识的,他们通常会认为只要喜欢的就是自己的。包括爸妈、玩具等,既然认定是自己的,就不会让别人来分享半分,极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父母需要培养宝贝的物权意识。比如拿着衣服跟宝贝说明,哪个是你的,哪个是爸爸的、妈妈的,让宝贝明白东西的所属人。
渐渐的,宝贝就会形成独立判断的能力,如果东西是别人的自己不能随便拿,如果是自己的就拥有支配它的权利。
3、哪里拿的哪里放回去
宝贝普遍会有一些乱扔东西的习惯,用完了就抛开,让别人来给自己收拾残局。
其实这样的习惯是家长迁就与宠爱下形成的。凡事不让宝贝动手,宝贝永远不会学会收拾东西,依赖别人的结果就是自理能力不合格。
哪里拿来的放回到哪里去,既是一种规则,也是在教会宝贝学会承担与自立,是非常重要的规矩。
4、先来者先使用
在家里,宝贝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无论是吃饭吃水果还是玩游戏,父母都会习惯性的让着宝贝,给予他们永远先行的权利。而其实这种迁就下,宝贝形成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家里延续到外面,永远自认为高人一等,这样怎么形成与维护人际关系?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坏习惯,家长需要教给宝贝的是先来后到的规矩。凡事不分年龄大小,先来者先有使用的权利。如果宝贝来晚了没荡上秋千,就要多等一会才能坐上秋千;如果吃饭时宝贝迟迟不来,最后就将承担没有饭吃的后果。
这样帮助宝贝形成规则,改掉宝贝的自私毛病,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平等的模式。
5、不可以打扰别人
宝贝的世界充满新奇,一旦有了些好玩的事情就会等不及的和别人分享。比如受到了表扬、交到了新朋友,就会打断别人正在做的事情,大神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秉着“宝贝第一”的原则,很多家长是默许宝贝这样做的,并且还高兴的回应宝贝。这样其实是在教给宝贝打扰是没关系的,宝贝以后更会不顾一切地打扰别人。
很明显,这种行为是不礼貌的,而父母需要明确告知宝贝,并且心平气和的引导他——如果你正在睡觉,有人大声在旁边打扰你,你会高兴吗?在换位思考中,宝贝会慢慢懂得不干扰他人的重要性。
六岁之前,是宝贝的意识萌芽期,也是规则的建立期,对于宝贝一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作为家长,在这段时间内要减少对宝贝的溺爱,教给他文明礼貌与基本道德等规矩,努力让他喜欢上遵守规矩。在一个有规则的环境下,宝贝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