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都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想象,自己宝贝明明是个“话唠”,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能喋喋不休一整天,但是一旦回到了家就变的沉默少言,问他话,哼哼唧唧随便敷衍,好不容易说上几句,结果却以“算了,不给你说了”而结束谈话。这让做父母的很是困惑,为什么宝贝就是不愿意和我们沟通呢?看完下面的漫画,你或许就知道答案了。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宝贝跟家长说话时,家长眼睛不离电视、手机。你是宝贝,你也会觉得很挫败、气馁吧。所以宝贝就“还是算了吧”,天长日久,他就选择“闭嘴”了。
试试这样:
有时候,宝贝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当宝贝给你说一件事的时候,放下手机,离开电视,停下家务,认真听,用全神贯注的倾听来代替心不在焉。
只有让宝贝知道家长在真正的听他说,他才会更愿意把自己的困难、感受告诉家长。
宝贝给你讲话时,家长的提问、责怪或者建议会打乱宝贝的思路,打击宝贝的积极性,让宝贝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讲事情、想问题,所以最后就是“别烦我了!”
试试这样:
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宝贝,做到只参与,不干涉,先让宝贝说完。
一方面表示了家长的关心,另一方面能不打断宝贝,让宝贝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宝贝难过,你说别难过;宝贝哭,你说别哭了;宝贝紧张,你说别紧张.......
奇怪的是,我们越是想让宝贝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宝贝也只会也来越难过,慢慢的,宝贝难过了也不想给你说。
试试这样:
别否定宝贝的感受,而是说出宝贝的感受、接纳宝贝的感受。
当宝贝听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他的心思从你的口中说了出来时,心里会非常欣慰和感激。
知道父母能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开心扉。
当宝贝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时,家长往往给宝贝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宝贝越不听。不想听你说,宝贝也就不给你说了。
试试这样:
不解释,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有时候,宝贝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的接受现实。
其实比语言和倾听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
如果没有真正和宝贝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宝贝眼里都是虚伪的。慢慢的,宝贝内心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只有认真的听,真正理解宝贝的感受,与宝贝产生共情,才会打动宝贝的内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才会建立。
跟着漫画所描述的四个技巧,不断演练,会逐渐拉近与宝贝内心的距离。会听,会从宝贝的叙述中确定他的真实感受,还愁宝贝有话不给你说?
与宝贝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你讲的话,宝贝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经常会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虑宝贝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讲的话,久而久之,宝贝就学会了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这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注意用宝贝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
在与宝贝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宝贝能够理解,而且最好采用宝贝喜欢的沟通方式。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宝贝听你的话,宝贝必然产生反感。宝贝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宝贝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宝贝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在与宝贝沟通的时候,要注意用语,比如,当你要求宝贝放学后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时回家时,你应该说道:“放学后你不按时回家,妈妈会担心的!”这样宝贝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如果你说道:“放学后不准在外面玩,给我立即回家!”宝贝则会感觉到你在限制他,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宝贝的心里话,知道宝贝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宝贝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宝贝向你诉说高兴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如他在幼儿园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可以称赞说,“噢,真棒,妈妈也替你感到很开心”。当宝贝向你诉说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你关注他的谈话内容,可以使用“嗯”、“是吗”、“后来呢”等词,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宝贝继续说下去。
在沟通方面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宝贝慢慢认识,慢慢沟通,长此以往,宝贝才能与家长成为知心朋友,毕竟父母与宝贝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父母不过操之过急,要掌握与宝贝沟通的艺术,做宝贝的朋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