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对宝贝说道:“别闹了,妈妈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等等,认为宝贝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听话。但是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宝贝说“我生气了”,可是很容易影响宝贝的心理健康哟,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宝贝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爸爸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尽量不要对宝贝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先控制好情绪,如果忍不住爆发出来了,事后也要马上抚慰宝贝,告诉他:“宝宝刚才不乖,妈妈好伤心呀,忍不住生气了,但是妈妈还是很爱宝宝的,宝宝只要改正了坏毛病,还是人见人爱的乖宝贝!”避免给宝贝造成心理阴影。
解析问题一:分析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学会冷静处理
对待宝贝的言行,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宝贝。如果宝贝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突然不听妈妈话了,大哭大闹,家长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觉得很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仔细想想宝贝哭闹是不是有他的原因,用轻柔的语气询问他:是不是病了累了,还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了解情况之后,慢慢地抚慰宝贝,在平复宝贝心情的同时,爸爸妈妈的火气也慢慢消退了。
如果宝贝出现不良行为,比如乱扔东西,或者说粗话等等,也可以尝试着先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要将东西放回原位,而且小宝贝要讲文明,不能随便说粗话,这些都是坏宝贝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坏宝贝!”看到宝贝认真地改正了,爸爸妈妈要及时地夸奖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听话就能受到表扬,也会高兴起来,看到宝贝又是乖乖的了,爸爸妈妈怎么还会生气呢?
解析问题二:分析是宝贝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小宝贝都有自己玩乐的世界,有他喜欢的游戏方法,这些都是大人不懂或不了解的,所以爸爸妈妈认为宝贝不应该做的事情,他自己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就是可以这么做。这样一来,如果爸爸妈妈生气了,他就会更加疑惑,甚至怀疑自己,产生自卑了。
比如说,宝贝正在用苍蝇拍打苍蝇,他是把它当作玩具玩了,可是爸爸妈妈却不懂他的想法,觉得他是在玩脏东西,马上命令他:“快把这个脏脏的拍子放下去洗手,你要是不放妈妈就生气了!”这时候宝贝会觉得妈妈连玩具都不让他玩了,好伤心啊!其实妈妈不妨尝试一下,跟着宝贝一起玩,拿着拍子跟他一起拍,一边问他:“宝宝告诉妈妈,你在干什么呢?”
宝贝在给妈妈讲解的时候也会产生成就感,能够培养他的小自信,而且听到宝贝乖巧的解释,妈妈的心情也会变好呀!玩过之后再带宝贝去洗手,并告诉他:“苍蝇拍是拍苍蝇的,上面有好多好多细菌呢,宝宝以后如果一定要玩的话,玩过后一定要把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的,知道吗?”这样既能满足宝贝游戏的愿望,又能让他长见识,一举两得。
解析问题三:分清楚大错小错,不要轻易用生气制服宝贝
许多家长总会时刻盯紧宝贝,只要宝贝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制止,想从根源帮助宝贝改掉坏习惯,但是这样做反而更不容易让宝贝的不良行为消失。而且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管制着宝贝,他一犯错就用生气来制服他,反而会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较弱的宝贝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而开朗外向的宝贝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
其实,如果宝贝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装作不知道,让宝贝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宝贝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宝贝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
等宝贝长到五六岁后,开始慢慢懂事了,爸爸妈妈就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宝贝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让宝贝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教导才能让宝贝能耐心听完,认认真真地改正错误。
解析问题四:用生气来硬碰硬,则会形成发作用
面对爸爸妈妈生气,比较调皮的宝贝也会使出绝招,学着大人一样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宝贝形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宝贝硬碰硬,也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心态,先不要生气,不给宝贝要挟大人的机会,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关注宝贝的正面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让宝贝觉得自己受到信任,给他树立美德的机会。比如宝贝如果不肯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他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宝贝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宝贝信任的具体表现,宝贝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爸爸妈妈要生气时,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看看宝贝是需要关心抚慰,宝贝需要大人的引导,对症下药,既能够解决宝贝不听话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大人们生气给宝贝带来心理影响,让宝贝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