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觉得很奇怪,他的宝贝从小捧在手心长大,不曾被打,也不曾看过别人被打,为什么进了托儿所、幼儿园后会动手打人?他从来没有模仿的对象,这个暴力的动作是从哪里来的?
宝贝为什么会从天使变成“暴力狂”
宝贝出现暴力行为,通常在宝贝刚会走步的时候就开始了。手腕关节、肩肘关节等部位开始慢慢松化,宝贝身体意识加强,宝贝会做出拿着东西连续敲打、让东西发出声音、把东西扔到地上等行为,家长可能会有严厉的眼神和语气去制止宝贝。这时的宝贝刚开始理解因果关系,发现自己的动作可以让东西活动,或者掉下发出声音,所以会一会儿试试这个,一会儿试试那个,再加上家长语气声音变化,发现每次试都一样的反应,于是就是重复扔或者敲打的动作。这个阶段宝贝的暴力行为,只是宝贝求关注和想要控制爸爸妈妈的小招数。
两岁以后的宝贝,已经有了语言能力,却不能适当表达。在沟通时,虽然可以明确听懂别人的话,但因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时间过长,且语言能力弱,很难用语言去表达自己感受如何。因此,一旦宝贝感觉到被侵犯,宝贝的第一反应是要用动作而不是语言去捍卫自己的物权,很容易产生打人等暴力行为。
对于更大的宝贝而言,如果身上依然存在暴力行为,那么很大程度上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暴力元素的影视剧、父母的言语暴力或者父母之间的暴力,都会无形中让宝贝去模仿。与此同时,宝贝会对暴力产生内在的认同,崇尚“强权即真理”,久而久之宝贝很有可能会变成大人眼里的暴力狂。
想要让“暴力”宝贝变温柔,关键是要找出宝贝暴力的根源,提升宝贝的表达能力,引导宝贝采用正确的表达方式。
1、锻炼宝贝的表达能力
不要太溺爱宝贝,当宝贝学会说话之后,家长必须要引导宝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主动去满足。否则,宝贝会以为所有人都跟家人一样理解自己的需求,可是当宝贝接触了除家人以外的其他人,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时,宝贝会变得苦恼,生气哭闹,出现暴力行为。此外,如果宝贝没有其他的途径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会使宝贝转而以暴力表达不满。
在宝贝早期,可以将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分成三类训练:一是欲望表达,让宝贝说出“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二是情绪表达,让宝贝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之后表达出来,说些“我很开心,我很生气”之类来表达自己情绪,因为情绪是抽象的,意识到都有一定难度,所以这种训练可以让宝贝的语言能力上一个台阶;三是经历表达,让宝贝说出自己的经历,这样随着时间的延伸,加强对过去、将来的理解,使宝贝有时间观念。
当宝贝不能有效表达时,可以把自己当成宝贝的镜子,用宝贝的语气替宝贝表达,充当宝贝的翻译和配音,将宝贝的感受说出来。比如宝贝提走了玩具,家长也踢走玩具并说“我不喜欢这个玩具”或者“我生气了”,做出一个表达的示范。
2、锻炼宝贝的身体控制能力
家长要了解宝贝发育所处的阶段,并对这个阶段正在发育的部位进行适当的锻炼,以增强宝贝的身体控制能力,削减宝贝的暴力行为。处在手腕发育期的宝贝,喜欢扔东西。这时家长可以给宝贝一些报纸球、海洋球等训练他控制手腕的能力,否则宝贝可能会出现用手打别人的暴力行为。此外,还可以通过跳舞等大运动,增加手部的控制,同时强化宝贝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意识,淡化暴力行为。
宝贝的暴力行为,也有可能是因为发育过程中过盛的精力无处发泄,造成动作上的冲动。此时,应该让宝贝做一些大活动量的运动,结合宝贝的兴趣开展一些运动项目的训练,比如跑步、踢球、练跆拳道等,让宝贝的精力得到有效的发泄,暴力行为也会显著降低。
3、制定一些防止暴力的规定
在发生不合适的暴力行为时,进行适当的惩罚。比如做了不当的行为,就将一些有趣的事物取消,并立下规矩。或者如果还有类似暴力行为就不允许进入某些范围跟同伴玩,等冷静了没有这些不当行为了再允许宝贝进行这些活动,让宝贝意识到不当行为是会耽误自己的乐趣的,也意识到暴力并不是合适的解决措施,继而放弃暴力转向表达。
4、家长要避免在宝贝面前与他人有语言冲突、言语暴力、行为暴力等,不给宝贝一种“可以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印象
在宝贝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暴力场面的出现,比如,不要给宝贝浏览拳击的画册,或者让宝贝玩格斗游戏。电视台报道的各种枪击案和人质劫持等,尽量不要让宝贝看。其次,在大街上路遇了暴力场面,比如某些人在斗殴时,一定要注意告诉宝贝这些场面是不对的,打消宝贝的疑惑或者模仿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