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宝贝有没有安全感?宝贝缺乏安全感有哪些表现

N2D中文字网
N2D中文字网

如何知道宝贝有没有安全感?安全感,一个老生常谈,却又误解重重的词。缺安全感,和缺钙一样,已经沦为三姑六婆评价宝贝时一个信手拈来的诊断。宝贝除了妈妈不让别人抱,是缺安全感。妈妈去上班,宝贝大哭,是缺安全感。 N2D中文字网

宝贝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黏紧妈妈,是缺安全感。 N2D中文字网

然而,心理学中关于宝贝是否拥有安全感的真相与界定标准,并非如此简单推导。 N2D中文字网

黏妈妈的宝贝,既有可能极富安全感的宝贝,也有可能是没有安全感,依恋混乱的宝贝。 N2D中文字网

什么是安全感 N2D中文字网

依恋理论创始人John Bowlby 提出,婴儿对其照看者的依恋具有天生的身体亲近及情绪表达要求,这是先天基因携带的存活下来的需要。 N2D中文字网

与其他物种不同,当受到威胁的时候,人类不是靠寻求一个地方(如巢穴或地洞)来确保安全,而是寻找一个比自己“更强壮/更智慧”的人的陪伴,并通过稳定的依恋TA,来获得安全感。 N2D中文字网

这也是为什么从婴孩到成年人,孤单受惊时身体总会渴望来自最亲密的人的一个拥抱。 N2D中文字网

N2D中文字网

对婴幼儿来说,此人通常是母亲。 N2D中文字网

对成人来说,此人可能是你的伴侣。 N2D中文字网

婴儿在6个月之前,尚处于依恋形成期,对依恋对象的偏爱并不明显。 N2D中文字网

在6月龄-9月龄之间,对母亲的偏爱固化为了强有力的依恋纽带,婴儿开始表现为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使用。 N2D中文字网

自此,开始出现认生,受惊,犯困或生病时想要寻找母亲,以及之后对母亲离开展现出分离焦虑。 N2D中文字网

这是每一个宝贝都会经历的正常心理发展路径,与是否有安全感完全无关。 N2D中文字网

John Bowlby指出,真正的安全感指的是婴儿内心对于母亲作为依恋对象和安全基地所提供的身体可接触性和情绪反映性的评估。 N2D中文字网

用大白话说,即对自己能否和妈妈建立肢体接触,以及自己的情绪表达是否会收到妈妈回应的评估。 N2D中文字网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设计和执行了著名的陌生人情境实验。 N2D中文字网

陌生人情境实验 N2D中文字网

熟悉儿童心理学的父母,应该对陌生人情境实验并不陌生,它被誉为改变现代心理学的40项研究之一。 N2D中文字网

实验将26对婴儿和母亲带到一个充满各种玩具诱惑的陌生房间。 N2D中文字网

期间,经历了以下几种场景。 N2D中文字网

1. 母亲和婴儿共处一室 N2D中文字网

2. 陌生人进入房间(母亲在场) N2D中文字网

3. 母亲离去,陌生人留在房间 N2D中文字网

4. 母亲回到房间,陌生人离去 N2D中文字网

面对如此大的玩具诱惑,不同的婴儿在母亲是否在场时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N2D中文字网

经过对实验婴儿表现的不同,Ainsworth将宝贝分为了4种依恋类型 N2D中文字网

1. 安全型 N2D中文字网

安全型为最佳依恋关系,处于这种依恋关系中的宝贝即为有安全感的宝贝。 N2D中文字网

安全型的婴儿即使在刚进入陌生环境时会黏紧母亲,但很快可以自由探索,因为他们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只要母亲在场便觉得安心。 N2D中文字网

离开母亲去进行探险的婴儿,偶尔回到母亲身边呆上片刻,“加油充电”,在面对危险情境和受到惊吓的时候也会逃向此处安全基地。 N2D中文字网

安全型的婴儿拥有两种对等的能力--- N2D中文字网

感到安全的时候,能随着自己的冲动去探索周围环境, N2D中文字网

在感到不安全的时候,能自然从连接中寻求安慰。 N2D中文字网

不管分离时多么难过,只要与母亲再次链接,他们很容易被安慰,并很容易继续投入玩耍。 N2D中文字网

2. 回避型 N2D中文字网

实验中,把婴儿放在一个本身就会让人惊慌的环境中,回避性婴儿看上去无动于衷,保持平静,母亲的离开或者回来都对他们没有影响,只是不停的探索周围环境。 N2D中文字网

这种表现被人错误的理解为平静。 N2D中文字网

然而他们的心率和实验前后的皮质醇激素(身体主要的压力荷尔蒙)在实验过程前后都明显高于安全型婴儿。 N2D中文字网

这种假装的平静是一种防御性要求,他们认为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主动表示都毫无用处,因此他们放弃了要求。 N2D中文字网

通常回避型婴儿被母亲抱在怀里时,不是紧紧地搂着母亲或者黏在母亲身上,而是显得松软无力并不投入的样子。 N2D中文字网

3. 矛盾型 N2D中文字网

矛盾型的婴儿不管母亲在哪都过于迷恋,无法自由探索。 N2D中文字网

他们过分担心母亲的可获得性,对依恋需求的沟通似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 N2D中文字网

而根据母亲返回时反应的不同,矛盾型还可细分为两种。 N2D中文字网

生气型 N2D中文字网

重聚后,生气型是主动在与母亲连接和拒绝母亲之间来回摇摆 ---轻则挣脱母亲怀抱,重则大发脾气。 N2D中文字网

他们只有通过这种持续的,显而易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依恋需求 --- 好像继续施加压力,就有可能继续得到照料。 N2D中文字网

被动型 N2D中文字网

看上去只能很胆怯或者含蓄的向母亲寻求安慰,好像他们完全被无助和悲苦压倒,无法直接接近母亲。 N2D中文字网

和母亲之间并不愉快的重聚,既不能缓解矛盾型婴儿的悲痛,也不能终止他们对母亲行踪的时刻担忧。---这就好像是,母亲在场时,他们也一直在寻找一个缺失的母亲。 N2D中文字网

4. 混乱型 N2D中文字网

混乱型并不是Ainsworth在实验时发现的,而是她的学生Mary Main在20年后重审了200个录像片段以后,发现的第4种类型。 N2D中文字网

混乱型的婴儿同时表现出前文所述的回避型和矛盾型两种行为特征,在冷漠和焦虑间反复摇摆。 N2D中文字网

通常在这种关系中,依恋对象不仅被婴儿视为安全港,也视为危险的来源。 N2D中文字网

实验的启发 N2D中文字网

以上所有的实验结果中,只有第一种属于安全型依恋,后面的三种(回避/矛盾/混乱)均为不安全依恋。 N2D中文字网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极具安全感的宝贝,在与母亲分离时仍会哭泣。因此宝贝是否具有安全感,并不以分离时的反应为依据,而区别在于婴儿在重聚时的反应。 N2D中文字网

重聚时婴儿是否会主动表达对妈妈的身体依恋,以及是否会很快安抚,才是宝贝是否具有安全感的界定标准。 N2D中文字网

但该实验适用对象为6m – 18m的宝贝,太早稳定的依恋关系尚未形成,太晚宝贝则可能已经形成互惠关系的理解,安全型在实验中也可能会对妈妈的离开坦然接受(知道妈妈会回来,知道妈妈离开是因为这里足够安全,或者会和妈妈谈条件)。 N2D中文字网

而对实验对象数十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宝贝之后展现了不同的人格特征。 N2D中文字网

1.安全型 N2D中文字网

具有安全型依恋史的儿童,表现出更高程度的自尊,情绪健康,自我复原力,正性情感,主动性,社交能力,以及在游戏中有更集中的注意力。 N2D中文字网

他们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别人或让别人信赖。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自己太近。 N2D中文字网

2.回避型 N2D中文字网

回避型的通常看上去闷闷不乐,傲慢的,或者对抗的,容易引发别人愤怒的控制性的反应。 N2D中文字网

与他人接近会让回避型不安。他们很难完全相信、依靠别人。有人对自己太亲近时,会很紧张和不自在,包括伴侣。严重时与强迫,自恋和精神分裂有关。 N2D中文字网

3.矛盾型 N2D中文字网

矛盾型的(看上去黏人又不成熟)容易被过度宠爱,被当做比实际年龄更小的宝贝。 N2D中文字网

成年后,想让人亲近自己,可别人不情愿。常担心同伴不是真的爱自己或者想离自己而去。 N2D中文字网

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严重时则与成年后的歇斯底里和表演性问题有关。 N2D中文字网

回避型常常欺负别人,而矛盾型常常被欺负,安全型既不欺负人,也不会被人欺负。 N2D中文字网

4.混乱型 N2D中文字网

混乱型从心理病理学的角度,常常导致边缘性的人格障碍(大多数边缘性人格障碍具有混乱的依恋历史)。 N2D中文字网

表现为自我形象,心境,行为和人际交往中表现不稳定,此类型在精神科中最为常见也最难根治,常常从儿童期开始就成为危险因素。 N2D中文字网

给父母的启发 N2D中文字网

实验展示了赤裸裸令人担忧的结果,但根据统计,现实生活中安全型依恋占到了60%,依旧是社会中的大多数。 N2D中文字网

N2D中文字网
N2D中文字网

N2D中文字网
N2D中文字网